中青在线
2000年6月1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以共青团名义
——河南“共青扶贫示范村”创建纪事
2000年06月17日 00:34:27

本报记者 王方杰 曹红

  前不久,泌阳县铜山乡上邵村农民李太其跑了五六百里路来到郑州,给团河南省委领导送来5斤花生和5斤芝麻:“我们日子好过了,怎么也得表示表示感谢。”

  上邵村地处偏僻的穷山沟,李太其家因为穷,房子多年露着天。与团省委结成扶贫对子之后,才把房子翻修一新。李太其流着泪说:“不是共青团,我不知啥时候才住
上好房呢。”

  感谢共青团的,不止是李太其一家。在过去的一年里,河南省各级团组织同时出击,展开了“共青扶贫示范村”创建活动,先后筹款2495万元,改善了各村的生产生活设施,修缮了230多贫困户的600多间房屋;修建改建了22所希望小学;引进推广了一批种养加项目,培训村民1.2万人次,使各村农民人均增收350元,使1.9万人摆脱了贫困。

  到2000年末,要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就意味着,每年必须脱贫150万人,河南才能完成这一目标。

  在扶贫攻坚中,共青团责无旁贷。但共青团如何介入扶贫,又真正有所作为呢?

塔院模式点燃星火

  “共青扶贫示范村”创建活动始于1999年初。

  当时,在河南这个16.7万平方公里的农业大省的版图上,还遗留着28个国家级贫困县、6个省级贫困县和密密麻麻的插花贫困乡。尽管在过去的20年,农村贫困人口已从占农村总人口的35%降到了4.16%,但仍有316万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塔院扶贫的尝试,让共青团河南省委看到了一种新的契机和抓手。

  塔院是国家级贫困县淅川县最偏僻、最穷、海拔最高的山村。1994年冬天,时任团省委副书记的宋璇涛第一次去了塔院。

  那时,塔院仅有一条羊肠小道连着山外,走进去需要3个多小时,化肥得扛着往山上送,猪牛得抬着往山下卖,全村只有十来户人家,人均纯收入98元,家家喝玉米糊,睡麦秸地铺。村小学里,一个教室有好几个班级。墙歪顶漏,只有一个本村妇女当着教师。除了个别成年人和背着铺盖出去读高小的孩子,没人迈出这片山谷。一首塔院人的歌谣,透着无限的苍凉:“一道绝壁爬不完,前人脚踢后人脸,早出晚归不见天,一盏油灯50年。”

  宋璇涛一行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惊。此后5年,宋璇涛五下塔院。在他的游说下,起初是团组织、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后来是党政机关,纷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塔院。扶贫款、棉衣、棉被、面粉、猪崽、小牛、药品、香菇菌种、收音机、青年支教志愿者等也纷至沓来。如今,该村修了公路,通了电,建起了漂亮的学校,家家种上了香菇,养起了黄牛,盖起了希望小学,人均收入达到了1100多元。到宋璇涛第五次去塔院时,他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一条7公里长的盘山公路已经开通。山民们送上一面锦旗:“团省委竭诚扶贫,五十年梦想成真……”

  塔院扶贫模式,能否成为新形势下共青团服务党政大局、参与经济主战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活跃农村团组织、转变干部作风的一种新的路子和新的形式?

  共青团河南省委党组把深思熟虑的设想透露给了机关全体干部:“举全团之力,聚青年之才,播科技之火,建22个(其中团省委帮扶4个,各团市地委帮扶18个)共青扶贫示范村。”

  这一设想立即在团省委引起了一场大讨论。

  有人积极响应,但显然低估了扶贫的难度:应该在全省各县各搞一个点,弄100多个扶贫示范村,说起来也好听、气派!

  有人担心疑虑:共青团的优势是搞活动,搞思想教育工作,扶贫工作太具体、太实在了,团组织既无权,又无钱,况且扶贫扶到最后,留下的全是硬骨头,省委、省政府只给团省委一个村的扶贫任务,把它干好就行了。一下子弄20多个,干不好怎么办?政府不给经费怎么办?社会各界不支持怎么办?再说,共青团与扶贫,不大挨得上边,何必自讨苦吃呢?

  团省委领导义无反顾:“党和政府工作的热点,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难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就应该是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夸夸其谈,花拳绣腿,形式主义,决不是共青团的作风。”

  1999年3月29日,团省委组织新闻发布会。面对着众多媒体的摄像机、照相机和记者们挑剔的眼光,团省委书记宋璇涛与团省委各部门负责人、各团地市委书记签订目标责任书:保证每个村的物质投入不低于20万元,村中道路、吃水、用电和贫困户的住房困难得到明显解决;保证每个村上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项目;每个村新建或改建一所希望小学和一个新世纪书屋;在22个村全部直选团支书,建立一个坚实活跃的团支部,使各村的团组织活跃起来。

  承诺如此具体,并且勇敢地向社会进行了公布,团省委决定把自己架到火炉上,不留任何退路。

  共青团感动了全社会,共青扶贫示范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和支持。

  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省长李克强、省委常委、秘书长王全书、副省长张洪华、王明义对此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委书记马忠臣特意题词鼓励:“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大有希望。”原河南省委副书记黄晴宜多次听取汇报并称赞说:把“共青示范村”建设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农村共青团工作新路子的有效方法,很有意义。河南省副省长王明义要求省扶贫办、财政厅、水利厅、交通厅、林业厅对“共青扶贫示范村”予以大力支持。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说:“这是探索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新路子的有效尝试,希望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动力和压力并存。去年3月以来,团省委书记班子成员经常出动,分别奔赴22个示范村检查督促,为各自的结对帮困户送去技术、粮、油慰问品和慰问金。团省委书记宋璇涛几乎走遍了全部示范村。副书记宋丽萍、李亚、张笑东也多次到示范村检查指导,足迹踏遍了示范村的沟沟坎坎。团省委39个处级干部每人与一个贫困户、团省委书记班子每人与两个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

  随后,南阳、郑州、濮阳、三门峡、鹤壁、安阳、洛阳、开封、驻马店、信阳、周口、平顶山、许昌、焦作、商丘、济源、漯河、新乡等市地的团市(地)委、相关团县委书记、副书记全部披挂上阵,组建驻村工作组,自带被褥、炊具,自办伙食,走进了农家,走向了田间地头。

  村民们要上访,说:扶贫组都来了3天了,怎么还不给我们分钱?

  团干部想不通,说: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你们咋这不信任不配合?

  仅有好心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满腔热情的团干部,没想到会被泼过一瓢瓢冷水。

  22个示范村,大多处在贫困县。以前,曾有许多单位到这里扶过贫,扶贫方式往往是送钱送物,一年象征性地跑几次,就算交差。在一些贫困地区,许多村民已经习惯了等、靠、要,习惯了扶贫就是送钱送物。

  作为第一批驻村干部,团省委办公室副主任李保洲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刚住进泌阳县上邵村时的尴尬事。泌阳是全国最大的县级香菇种植基地,山青水秀,号称“牛吃的是中草药,羊喝的是矿泉水”。上邵村光荒山荒坡就有8000亩,可没人愿种香菇。

  李保洲与一个青年村民有一段对话:为啥不学种香菇的技术?学不会。别人会,你怎么不会?学会了也不行,没钱。给你500元,你试试咋样?那你的钱还要不要啦?意思是:如果这钱还得还,他还是不干。

  不仅如此,李保洲等人进村后,几个村民要告状:“扶贫工作队都来3天了,村支书还不分给我们钱。”

  在济源市吴村。团市委费尽辛苦和口舌,终于协调来资金,为吴村修路。村民不必集资,不必出工,但一户农民家有不到2亩麦子被占了,他非让团济源市委赔他1000元。无奈之中,团市委干部兑钱1000元赔他。

  在鹤壁市窑家村,山高路远,村中吃水靠一个20米深的蓄水池。因为水不卫生,在村蹲点的团市委干部朱正霖、陈艳江常拉肚子,常常是先吃止泻药,再吃饭喝水。经过千辛万苦,协调来几十万元资金,翻山越岭引来了淇河水,把水管埋到了每家每户,一部分农户已经通水,还有一部分农户装上水龙头就可以通水。但这些人家连个水龙头也不愿买,还说:“你们又是应付检查呢!不知这水能通几天。”

  在初进示范村时,几乎所有的工作组都发现:一到农闲,村民们都是扎堆聊天、打牌,或者搞一两毛钱的小赌博。看到工作组来了,就喜出望外:“我们就等着你们来扶贫哩!”

  还有的村民压根不信任工作组。当不少扶贫小组背着铺盖卷儿,带着液化汽灶、锅碗瓢盆来到村子里时,他们以为一定会受老百姓欢迎的。但出乎意料,村民们并没把他们当回事儿:以前多少人来扶过贫,规划了半天,最后不都是吃了几只老母鸡,拍拍屁股走啦?这些人在村里绝对呆不了半个月。

  几乎每个扶贫工作组成员都有过类似的无奈和尴尬。以前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走进农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走进农村的团干部们,对国情、对生活、对基层干部的工作氛围、法律与人情、政策与现实的理解,一下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当然委屈和不平也是有的:“我们离开城市、离开家,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帮你们?没想到你们一点都不通情达理!”

  面对类似的冷遇,在“共青扶贫示范村”创建初期,少数团干部中间一度出现了畏难、依赖等消极情绪。

  针对这些想法,团省委书记宋璇涛在多次会议上给大家交心:一个组织到底怎么样,不在于自己如何评价自己、自己如何总结自己,而在于社会怎么看你,老百姓背后如何说你。比如,领办科技项目,不在于数目多少,也不在于科技含量有多高,关键在于老百姓是否接受,是否给老百姓带来了效益,在当地是否真正形成了新的支柱产业。一句话,要看实效,而不是看形式多热闹,花架子多好看。

  团省委党组要求:直接派人到村,力戒等、靠、要,力戒假、大、空,禁止巧借扶贫名义大吃大喝。各村上项目,要尊重当地的自然、人文、经济基础和县乡规划,切忌贪大求洋,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乱铺摊子搞“钓鱼项目”,不让出现一个半拉子工程,保证上一件成一件,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团省委党组在几次会议上强调:越是有困难,越是有风险,越是考验和锻炼,越能增长才干,越要切实抓出成效。如果团内工作有一票否决的话,“共青扶贫示范村”活动就是一票否决。

  团干部为上项目跑烂了6双鞋。说:要奖励我,就奖励一双鞋吧。

  邻村村民们按手印也要“上访”,说:咱村也要这样的扶贫组。

  共青团是真心咱们帮忙来了

  “扶贫,必须带着感情。扶贫是一项事业,而不是一项任务。老百姓不接受,只能说明我们的工作不对路。”针对各村的实际,扶贫工作组也调整了各自的工作方式和侧重点。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是许多示范村工作组的选择。在一年的时间里,河南省各级团组织先后办班150多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在与农民具体的接触和感悟中,团干部们很快找到了感觉。李保洲是这样给村民们上课的:“啥叫扶贫?扶贫是在你们拉车上坡时推一把。不能我来推你,你却把车放下,还坐在车上让我拉你。”

  一件事情能办好,关键在于有一大批事业心强、乐于奉献的团干部。

  团省委青农部长王竹强先后在示范村住了一个多月。为了适应农民的习惯,他往往在夜里召集村民开会。作为农民的儿子和多年从事科技扶贫的老团干,他认为这很平常、也很普通。但村民们却不这么认为:“10多年来,这是来驻村的最大干部。夜晚组织人开会,更是从来没有的事。”

  团省委青少所副所长尚晓轩,已是一位46岁的老团干,曾挂职做过副县长。但他主动要求驻村,在宁陵县白庄村一呆就是一年多,虽然在一间6平方米、没有电视、没有电话的房子里,但他以苦为乐,使白庄村民第一次种上了旱地水稻、柿子、中药材。春节前,他忙着给村民写春联,一直到腊月廿八,才回郑州。不仅白庄村民把他当作亲人,连邻村的老百姓也按手印,请求他去扶贫。

  汝阳团县委书记樊灿涛扁桃腺发炎高烧输液,每天拔下针头就直奔范滩村;团县委青农部长李亚南长期吃住在农村,曾3次推迟婚期,市建行团委书记牛瑞为下乡把3个月的孩子放到娘家看管。

  团卢氏县县委办公室主任许永正为了说动村民种烟叶和香菇,一年时间行走1万多公里,跑烂了6双鞋,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让每家都掌握了2-3门致富技术。听说要奖励他,他开玩笑说:“要奖励,就奖励我一双鞋吧。”

  团南阳市委、团南召县委的王栋、燕峰、臧建国刚进村时,有人打赌说:“他们最多住两个星期。”但他们坚持下来了,并且自己做饭,不吃请,不收礼,每天翻山越岭,过河趟溪,踩泥泞,步行十几里,踏遍了菜园村的山山岭岭。为了杀菌消毒,香菇菌种要经100度高温连蒸24小时,臧建国就在炉边一蹲一天一夜,时不时看看温度表,打盹时,就洗把脸,就这样连续蒸了几锅,直到群众掌握了技术。最后,群众不喊他“臧书记”而喊他“臧技术员”了。

  一年前,周口市潘庄村1300人中有360人靠卖血维持生计。定为示范村后,团地委书记栾卫东、副书记王文杰、青农部长刘涛、团项城市委、城郊乡团委的7名团干部,吃住在村3个多月,向村里投入扶贫资金80余万元,修了1500米柏油路,建了1座教学楼,改建了农田水利设施,引种了美国黑提、优质石榴、食用菌,改造了20户的危房,当年使全村人摆脱了贫困,没有一个人再靠卖血谋生。潘庄村也被当地评为文明村。但团干部在潘庄期间,无论晴天雨天,无论是白天黑夜,没有吃过潘庄一顿饭,没给群众增加一分钱的负担。

  在安阳市石佛村,团安阳市委、团县委派工作组进驻了220多天,工作组人员不顾羊群腥臊,蚊虫叮咬,不顾天气炎热,浑身肿胀,给8户农民翻修了住房,建成了双孢菇生产和山羊、肉鸽养殖基地。原来一直不信任他们的村民终于感动了:“真没想到,这共青团是真心给咱帮忙来啦!”

  为了协调资金,很多团干动用上了私人感情、私人关系,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因为资金来之不易,各级团组织特别追求实效。其它单位扶贫,都是给钱给物,各示范村却是实施项目化管理,责任到人,不仅锻炼了团干部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而且使示范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濮阳市后刘楼村,距黄河不足两公里,经常受黄河的侵害。1996年8月,一场不大的洪水让全村一片汪洋。全村237户人家有186户住房下沉,成了危房。修围村堰,于是成了示范村的一号工程。团濮阳市委协调资金120万元,经过45天的施工,在村周围筑起了高8米、长5320米的大堰。从此,后刘楼村有了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安全屏障。不仅如此,村里还开天辟地盖起了第一座教学楼。在建楼时,老太太们天天围坐一圈,看着砖墙一层层地往上码……

  鹤壁市窑家村,在团组织的扶助下,第一次吃上了清洁水。

  通水那天,窑家村村民奔走相告,连几家过年也不放炮的特困户的门口,也落下了一地粉色的鞭炮纸屑。当省检查组来验收时,村民们为了表达心中的谢意,公推魏马群当代表,给团省委的干部高声清唱了一段豫剧《南阳关》……

  扶贫还给村里的精神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村里游手好闲,赌博吵架的少了,学文化,学技术的多了,邻里相助的多了,干群关系也密切了。上邵村一位村民蒸蘑菇不小心把房子点着了,全村老少都来帮忙重建。22个示范村,许多村第一次被评上了文明村。

  扶贫办的同志说:如果社会各界都像共青团这样,河南一年扶贫150万人的工作就好做了。

  团干部则说:以前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顺嘴就来,现在知道这句话分量有多重了。

  示范村的启示和探索

  示范村创建活动,包含了扶贫、科技下乡、培训村民、领创致富项目、建希望小学、修路、建电、打井、修造房屋、宣传政策、进行团的改革、提高团干素质、锻炼团干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能力、转变团的作风等许多内容,为河南各级团组织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操作平台。

  今年6月,经过严格的审查,河南团组织创建的22个“共青扶贫示范村”全部通过验收。在过去的一年里,河南各级团组织,在党政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艰苦努力,驻村包户,通过各种渠道为示范村筹措资金2495万元,其中团省委直接协调公路、以工代赈、财政款500万元,河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出资225.5万元,团省委各部门通过调动社会资源筹资150多万元,各团地市县委筹措资金1200多万元,为示范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过去的一年里,河南共青团组织为22个示范村修路66.385公里,改造农电网45000米,打井171眼,饮水深井7眼,建人畜饮水池6座,修桥16座,建小型水坝8座,改造硬化水渠6500米,为贫困农户新建、改建、翻修房屋610间,新建共青敬老院、老年公寓15间,各级团组织、青年先进人物、青年文明号单位向示范村捐赠化肥、农药、衣物等价值120多万元的生产生活用具,使示范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变。

  在过去的一年里,河南团组织在22个示范村结合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培植了食用菌、茶叶、中药材、大棚蔬菜、高效花卉、黑提葡萄、906小麦等20多项经济作物3000多亩;推广了小尾寒羊、肉鸽、獭兔、蝎、白玉蜗牛、肉狗、山鸡等15项养殖项目;创建了30个共青种养加项目基地,绿化荒山荒坡,新造林地1300亩;全省省、市、县组成了600多名团干部参加的轮流驻村工作组,500余名团干部与贫困农户签订了帮扶协议,直接向贫困户捐款捐物10多万元。

  在过去的一年里,22个示范村的农民人均增收350元以上,2.2万人中的1.9万人走出了贫困的阴影。受创建活动的影响,22个示范村的村民义务投工30多万个,自筹资金300多万元,由当初的要钱要物变成了要项目。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河南团组织为示范村新建18所、改建4所共青希望小学;新建了22个希望书屋,配备了各类图书15万余册,捐赠了文具、桌椅、电脑等教学用具1100多套;联合高校,送100名农村青年上了“共青扶贫大专班”;为7个村安装了共青电视接受系统,为3个村安装了电话。

  示范村的创建活动还大大激发了农村团组织的活力。以往,村里穷,剩不了几个年青人,一些人认为农村团支部的瘫痪,是个久治不愈的顽症。示范村创建活动,使团河南省委意识到:农村团的工作,并非是越来越不好做了,而是没找到适合新形势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在过去的一年里,有16个示范村的团支部书记经过直选产生。仅塔院所在的清泉村一个团支部,1999年就发展新团员41名,在商丘市白庄村,一年发展团员34名,显示了勃勃生机。在鹤壁窑家村党支部改选中,村团支书直接竞选上了党支书。

  共青扶贫示范村,使共青团在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树立了良好形象。在许多地市,共青团扶贫工作都纳入了党政领导的视野,并经常受到表彰。河南省扶贫办负责人说:“如果社会各界都像共青团这样,河南一年扶贫150万人的工作就好做了。”

  谈起示范村对共青团本身的创新意义,许多基层团干部认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它是团的工作社会化、机制化的有力体现;它是团干部参与经济建设、办实事的有力尝试;是共青团树立形象、转变作风的有益探索;是团组织提高素质、锻炼队伍的有效途径……

  团干部说,从一开始村民不信任不接近我们,到现在一看到我们就往家里拉,临走还要塞上红鸡蛋送出老远,有变化的不仅是村里百姓,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不信任,只能说明你还没有用行动获得群众的信任。只有在村里和群众吃住在一起,苦乐在一起,你才会有心灵的震撼,你才会有历史的责任感,你才会有真正的群众观点、群众意识。通过扶贫,我们真正掂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的分量。

  团河南省委党组对示范村进行了这样的总结:

  “只有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在为大局服务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共青团才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切实有效地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坚持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共青团才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只有坚持务实原则,把握务实之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共青团才能广获支持,赢得认可;只有集中团内力量,借助政府力量,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青团才能推出品牌,实现突破。”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