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0年8月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小仆报告
冷观留学热
2000年08月05日 00:30:54

本期主持 小仆

  编者按

  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网络精英成了青年人心目中“成功人士”的样板,这些“精英”基本具有以下这些令人羡慕的特征:

  他们年轻,大都在35岁上下;喝过“洋”墨
水,兜里揣着“洋”学历;有聪明的头脑;在国内经营自己的公司,资金却是是外国人的。

  从他们的经历中,青年人似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出国留学。于是,每年,总会有一批批学子进行艰苦的“考G”、“考T”大战,然后再进行艰难的申请大战,待到拿到出国留学的签证时,这些“幸运儿”就像已经拿到了登上成功列车的直达车票,成功似乎就在眼前了。

  那么,出国留学真的能“镀”到真金吗?这是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呢?本刊6月24日刊登了“每月调查”―――《您有出国“镀金”梦吗?》,在一个月的回寄期里,几千名青年读者参与了这场讨论,我们还请到了一些专家、学者以及“镀过金”的成功人士,他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就让我们听听他们的观点。

 

  本项研究主要发现

  在分析了读者回寄的问卷后,我们发现了几项有趣的结果。

  有超过六成(64.6%)被调查者希望出国,这个比例高出了研究人员的预想,其中,学生的出国留学愿望最强烈:他们中有73.5%的人明确表示希望出国留学,这倒与我们的判断不谋而合。

  当被问及“是否支持家人出国留学”时,有超过八成(83.2%)的人表示“支持”,其中,学生群体表示支持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6.8%。可见在这个开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出去走走、看看,青年学生是愿望最强烈的群体,而更多的人,即使自己不想出去,也希望有这样梦想的家人能好梦成真。

  虽然这么多的年轻人都有出国留学的愿望,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认为,出国留学是成功的捷径,有71.4%的被调查者“不同意”出国“镀金”是事业成功的捷径,学生在该项上的比例略低一些(68.2%)。但有趣的是,尽管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此并不完全认同,他们却普遍认为(70.4%)“周围的人对留学回国的人”会“高看一眼”,学生读者的认同率则更高,达到了77.1%。我们可以认为,尽管大多数人不同意留学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但留学可以提高个人素质,提高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似乎已成为大多数青年读者的共识。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被调查者对“学成不归”现象持观望态度。41.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成不归还是“情有可原”的,34.5%的人明确表示这样做是“不应该”的,另外,有近四分之一(24.4%)的人没有表明态度。虽然仍有超过一半的读者对“学成不归”现象持否定或不予评价的态度,但是我们仍在这种观望中,明显地感觉到了宽容。

 

  是否出国留学要因人而异

  孙云晓:《少年儿童研究》主编

  目前,出国留学已经向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发展。就这个问题,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少年儿童研究》的主编孙云晓,以下便是这位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对目前青年中的出国留学热的观点和看法。

  青年留学热非常可以理解。现在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加强联系是有必要的,这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国外技术发达,对于正处于学习、探索阶段的青年很有裨益,他们出国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青年留学热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当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出国还带有盲目性,但主流还是非常好的。

  现在留学的人越来越年轻化,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我并不赞同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出国。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还是得学习中国文化,那样才能说你是个中国人,才能与世界对话,学习他们先进的东西。否则中不中、洋不洋的,对发展不利。大学毕业以后出国是比较合适的,这时对中国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需要学些什么,这样出国收获才大。

  至于出国是否就是成功的捷径,我觉得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是留在国内好,在国外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比如,我就觉得,我自己比较适合留在国内发展。我们可以用短期出国、经常出国的方式来开阔眼界,这样既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又在国内成就自己的事业。我认为,不惜到国外刷盘子,而放弃国内事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要认清自己,不要盲从。

 

  青春是一本护照

  余渝:“当当”网上书店联合总裁

  在很多青年人眼中,留学回国并走上成功之路的人,最值得羡慕。在他们眼中,这些成功人士走了一条捷径。

  为此,我们找到了“当当”书店的女店主―――余渝,她几乎具有年轻人羡慕的“成功人士”的所有条件,但是,接过这个话题后,余渝女士并没有过多地谈及出国留学对她的成功有多大的帮助,而是希望年轻人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对于年轻的职业者,我想说的是,一定要考虑自己的长项和短项,不能是看到什么热就做什么,出国也不例外。

  青春是一本护照,趁着年轻多去尝试,试试不同的工作,一个人要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碰出来的。但是在你做每一件事时,一定要学到东西以后再去做下一件事。

  这方面我就占了一个很大的便宜,那就是:我会很快将老板交给的ABC做完,同时我还做了EFG。结果是事情来找我,这样我就省了很多找工作和项目的时间。

  比较以往的工作,我觉得做“当当”网上书店既新鲜又很有激情,过去在华尔街我们是帮人家致富,别人吃肉我们喝汤,现在也该试试自己能不能吃肉了。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硅谷谁成功了,华尔街谁成功了,但很多人都忘了这是一个几率游戏,成功者永远是少数。所以我一直这样认为,其实,我们最大的对手是我们自己,我们能把握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一个来自澳洲的真实故事

  采写:本报记者李涛

  叙述:高一虹

  高一虹: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在本项调查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得到一个消息,北大的高一虹老师刚从澳洲回来,正好接触到一个在那里留学的高中生,高老师很想把这个故事,讲给所有现在正想出国的孩子们听,我们马上派记者与高老师联系,现在就把这个女孩的真实故事讲给您听(文中主人公的名字为化名)。

  晓夏是来自东南沿海大城市的姑娘,出国前上高三,到澳洲半年了,现在按学校的规定上高二。她坦率地说,出国主要是为了逃避高考。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阵势,实在令人胆战心惊,当时想出了国就可以避开“黑色七月”,令人窒息的巨大压力就会随之消弭。

  但是,没想到,高考的压力缓解了,钱的压力却随之而来。“我爸爸妈妈都是挣工资的。来之前父母就告诉我,去澳洲读书每年的花销有十几万。爸爸带着我去黑市,将整包的人民币换成美元,然后又将美元换成澳元。”这钱压在晓夏心上沉甸甸的,她知道父母为她付出了多少辛苦,却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还得清。

  到澳洲后,晓夏将父母给的钱存在银行里,用的时候从银行的机器里取出几张。“一张一张的钱从自己的手上流出去,那种感觉跟在家随便花爸妈的钱很不一样。”晓夏给高老师看了她的账本,上面用黑笔工整地记录着每周的支出。她还有些得意地指了指一项30澳元的收入,是用红笔记录的,那是她给一位亲戚看孩子的报酬。

  晓夏告诉高老师,她很向往国内的大学生宿舍。即便又脏又乱味道欠佳,却有“睡在上铺的兄弟”暖暖的人情味。晓夏觉得澳洲学校的功课对于自己来说很简单,但对自己在澳洲的未来,并不抱很高期待。她说:“即便上了澳洲最好的大学,毕业后也很难找到好工作,进入当地社会的主流也很难。”她想以后可能还是要回国工作,“花这么多钱出来念书,我觉得不值。其实只要在国内能上个差不多的学校,真没有出来的必要。”

 

  读者眼中的留学热

  未署名(大连)

  出国或留学当然是件好事,这样既能学到在国内难以学到的专业与一技之长,也能为自己的就业或择业创造很好的条件。

  但是,对大多数留学生不愿回国发展的现象,我很难理解。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只图索取,就没有活着的价值。只愿选择好的工作环境,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主次上选择不准,这样活着就更无意义。既然祖国有政策和条件让你出国留学,而你却“喝水忘了挖井人”,这难道就是出国的初衷吗?能出国当然很好,但是却不能“忘本”。

  曹荣新(上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对于出国留学和旅游休闲没有以前那样热衷了。出国已不如以前那样耀眼夺目,而是要看成绩和经验。我想以后出国、归国会成为寻常事的。事业成功靠两个条件,一是自己的努力,二是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祖国国力增强,繁荣富强,去留自由,营造了更加宽松自由的氛围和竞争环境,在国内同样可以成功辉煌。

  未署名读者(新疆)

  当前的留学热本身是一种好现象,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是有利的,应当鼓励,支持。有些人留学不归,这种人才外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工作环境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一是,工作岗位配置不合理,使他们无用武之地;二是,同事之间关系微妙,让人觉得费力不讨好。

  另外,在外地工作的人会受到“当地人”的排斥,要干点名堂出来相当不易,这样还不如在国外,这也是留学不归的原因吧。

  汪旭(安徽)

  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地前进,我们不必再羡慕外国人的生活,只是对我们大部分未出过远门的年轻人来说,能够出去看看并生活一段时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