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0年12月1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2000年中国网络9大泡沫
大盘点@警醒篇:
2000年12月18日 14:53:11

 

  在经历了所谓的“泡沫破灭”的痛楚与快感、压力与嘲讽之后,是不是2000于大调整的低谷,资本市场的泡沫逐渐消退。但是,目前的中国互联网,也开始出现了另一类全新的泡沫。

  泡沫一 年底80%-90%的网站要倒闭?

  “到10月份(或年底),国内80-90%的网站要倒闭。”这是2000年国内媒体转载和引用率创纪录的论断,几乎是大家共同加注给整个中国互联网界的一道符咒。但现在,这个论断无疑也是泡沫,而且已经破灭。因为,这个预言可能成立的两个基本前提:1、中国互联网市场停止增长;2、所有投资者不再投资互联网。但这完全是虚拟语气。其实,只要最简单地想想:将一个年成长率200%以上的产业慷慨地分给10―20%的公司,天底下会有这等美事?一个基本道理:千万不要低估朝阳产业顽强的生命力。历史也在无数次证明,许多关于“互联网泡沫”的论断,其实自己也是泡沫,也难免破灭的命运。这类似是而非的“泡沫”也很不负责任,对整个产业的危害也十分巨大。

  泡沫二 股市下跌全是互联网的过?

  纳斯达克每跌一次,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英雄”身上的唾沫又厚了一层。国内人士认为股市每跌一次,都是互联网的过错。其实,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甚至可以说是国内人士加诸于互联网的最大的冤屈。11月底,纳斯达克跌破2600点大关,已从九个月前5132点的历史高位上下跌了近50%。平心而论,纳指从5132点跌到4000点左右,互联网股票“功不可没”。但是,纳指在4000点到2600能为力”,而主要是通讯板块、半导体板块、PC板块的功劳。例如被认为最具技术含量的通讯巨头郎讯(Lucent)股票跌掉80%以上;全球最大的通讯巨头AT&T最近股票价格由60多美元一路跌破20美元,跌到了1991年的水平,十年的升势化为乌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商Intel、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Microsoft、全球最出色的PC厂商Dell股票都跌掉50%以上;全球网络设备的绝对领导者Cisco、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供应商Oracle跌掉30%以上……互联网公司的巨大压力并没有为基础产业的“卖水者”们带来任何好处!因为,目前面临的问题根本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问题。而是在整个高科技资本市场共同的调整和困境。

  泡沫三 传统产业进军互联网最轻而易举?

  由于纯互联网公司股票大跌,使得人们将互联网的期望一股脑儿“移情”到传统企业身上。互联网资本市场的泡沫暂时消退,舆论与市场又出现另一种泡沫,其危害不亚于过去的泡沫。那就是想当然地认为,传统企业进军互当然。如果说过去互联网是全民性的,使许多不投资意识和能力的资本盲目追随和跟进,被市场牢牢套住,损失惨重。而现在,舆论却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以烧钱为方式的互联网创业模式已经是穷途末路,而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是最轻而易举、最能体现互联网的价值。这种严重的误导使许多盲目乐观的传统企业仓促上阵,付出惨重代价。其实,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的一点不比新兴创业公司少,成功率一点不低,代价一点不会少!看看FM365、炎黄在线、三九集团等互联网的大手笔,就不难理解:有时候传统公司烧起钱来甚至比互联网公司更加疯狂,更加没有效果。我们必须明白,由于在发展初期,无论是谁进入互联网,都将面临巨大的面对,必须理性认识到高和高回报的两面性,盲目悲观和盲目乐观,互联网都会给予沉重的教训。不论他是互联网创业还是传统产业转型。

  泡沫四 B2C大跃进

  2000年,B2C在美国遭到唾弃,B2B受到捧是最重要的特点。但对中国来说,跨越B2C,直奔B2B真是天经地义的捷径吗?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美国互联网之所以如此繁荣,其长达5年的B2C黄金时代功不可没。只有真正面对消费者(C),充分教育消费者,让消费者充分落网,互联网的发展,包括B2B的发展才有真正的“群众基础”。如果我们在发展初期就进行“大跃进”,片面强调B2B,那么谁来为消费者服务。如果大家都不投资网站,那用户上网干什么?没有C的庞大基础,B2B会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回答。中国B2B发展也必须进行冷思考。B2B肯定是未来的方向,但是要让用户(企业)、投资者、互联网企业和大众有理性、客观的期望和行动。否则,如果我们不切实际地在B2B上烧钱,而又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是中国互联网的信心遭受再度打击(甚至是比B2C更大的打击)。

  泡沫五 中国电子商务十年没戏

  这也是一家大型媒体头版文章的标题,并以许多业内人士的论点作为论据,很有一锤定音的气势。这也是目作的最大胆、最长远的预测。但是在作这样的宏论时,我们应该稍微回顾一下:6年前,没有人认为互联网将会是严肃的商业;5年前,没有人认为互联网将会成为一个产业;4年前,没有人认为我们会在互联网上购物;3年前,没有人认为电子商务会成为网络首要特性;2年前,没有人认为互联网将会成为一种新经济现象;1年前,再悲观的人也没有料到互联网的股票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调整。互联网就是这样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今天的可能。现在,居然有人敢于作出这样的10年预测,真称得上是“远见卓识”。但对于产业、对于大众、对于媒体本身,这样的论调究竟起到怎样的宣传作用?在互联网发展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媒体、大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如此不负责任的误导。

  泡沫六 中国网民的商业价值近乎为零

  据说,这是一家赫赫有名的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研究后得出结论:中国的网民数目将超过美国,但商业价值近乎为零。的确,中国网民的消费水平肯定不能与美国比,但也不至于如此悲惨。其荒谬程度异与说,中国的网民不是人!这种知就是别有用心的曲解。其实,美国几大投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一向非常看好。2001年以后,中国将是国际互联网巨头争夺的焦点。而且有些市场如门户市场,战争会提前打响。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未来中国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必然是直接的、赤裸裸的全球化竞争。未来与中国电信、新浪、8848等作殊死竞争的必然是AOL、Yahoo、Amazon等国际上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如果我们不抓紧时机,只将视野局于“小我”而自菲薄法建立自己的产业力量法形成自己新经济发展的环,中国的新经济很可能真的是一场“泡沫”。

  泡沫七 只有赢利的互联网公司才有价值

  赢利是千百年来,任何一个传统企业生存的基本特征。如今,却成为互联网投资的一道“符咒”。尤其是中国互联网,开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泡沫”:那就是片面强调收入和盈利,使得许多互联网公司开始改变核心商业模式,变卖核心资产,追求短期收入,甚至填充许多传统收入,以欺骗资本市场。这种“填充式收入”实际上也是一种泡沫,不但误导整个业界,同时也会给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引向歧路。不同的收入,其投资价值有着天壤之别。主要就是因为不同的收入,其未来性差异巨大。因此,真正的投资银行或投资,绝对不会把收入一视同仁。这就是传统产业的收入模式如此之好,一家餐馆的利润率如此之高,为什么没有投资去青睐的原因。对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重要的不是现在有多少收入,而是如何围绕商业模式产生真正是具有极性的收入。

  泡沫八 现在讲故事不灵了

  “现在市场泡沫过去了,讲故事不灵了。”其实,讲好故事永远是创业的第一步,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投资家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认识都是从听故事开始的,讲故事的竞争远远比市场竞争来得惨烈。据国外统计,最后能够获投资的项目比例不到千分之一,只有0.08%。投资家可以业界最老谋深算、最贪恋功利的一批人,要能“骗倒”他们,说明你的故事真是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而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讲故事并不可耻。讲故事也并不难,难的是讲出一个让风险投资心服口服的故事。因为,任何创业的前期都是一个梦,都是一个故事。当然,为了获得支持,而能够成功起步,讲故事也必须见舵。目前市场调整,并不是说故事不灵了,而是过去那一套的故事暂时不灵了。现在的故事必须换种说法。从新的商业模式、点击率到现在的与传统结合、强调收入等,从B2C、C2C、ICP、B2B到ASP、IDC、P2P,其实大家讲也都是故事!否则还有创业干吗?而且现在故事的泡沫不见得比过去少,不见得高明,成功率不见得高!说“现在讲故事不灵了”其实也是一个故事。当然,讲故事不仅仅是编故事,而是一种艺术。

  泡沫九 技术型的软件公司最有投资价值

  做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市场利润最大化,而搞险投资的根本目标是资本最大增值。因此,投资成功与企业成功是一条道路、两个目的,不能简单等同起来。就像我们买了股票,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股票价格能够上涨,与该企业成功与否有一定关系,是不同的事情。现在许多人认为,软件和技术型公司收入稳定,最有投资价值,成功率会更高。这种判断也是一面之词。软件和技术型公司收入的确稳定,生存几率大,但投资的成功率没有必然关系。企业成功与投资成功是两回事,不尽相同。因为投的项目必须规模发展,能够成为行业冠军(亚军也会有一点点价值),投资才可能增值后退出,才算成功。中国软件企业5000多家,远远超过印度。但能够规模发展成为行业冠军的寥寥无几。因为软件是最没有国界的商品,许多领域要与国际产品竞争。而且开发出世界一流技术,并且成功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始终是中国企业的“高难动作”。投资在中国投资技术型企业也必须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至于今的成功率和回报率也不见得比投资互联网公司高。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