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1月7日 星期

   

“浅海声学”里的无名英雄

本报记者 苏敏

  “国家计委刚对我们实验室进行了评估,我们是优秀三连冠。”32岁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声场与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肖灵在接到记者的电话时说:“欢迎你来看看。”

  就像雷达帮助探测空中目标,声波则是人在水下的眼睛、水下的雷达。因为海水对空中的电磁波“很不透明”,所以发明了潜艇;又因为海水对声波“很透明”,所以科学家便借助它窥视海洋物体。该学科创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我国于50年代建立。它的水平关系到国与国对资源的争夺。

  我国周围广大海域是浅海,我国浅海水声学研究已令世人刮目:1997年主办国际会议,引得美国及北约其他国家一些有着军方背景的科学家首次来华。

  “但这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实力所在。一个国家强大,必然要有海权。我们从事基础研究,既为经济,又为安全,服从国家需要。水下机器人两个国产部位中的一个,就是我们这儿做的,像探鱼仪早已是老产品了。”肖灵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讲话简明扼要。

  该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固定人员20人,45岁以下的占75%,50%以上的课题由青年学术带头人做。

  记者见到了刚出差回来的我国水声学家张仁和院士,得知,1990年,中国与美、俄、日、法、英、澳、新西兰等国共同发起成立“大洋声学监测”委员会,研究气候变暖。全球环保监测设30个接收点,其中中国有两个,均在东海。“今年下半年,将投放价值600万元人民币的仪器。它们就在门口!”

  在该国家重点实验室门外楼道,安放着两个“宝贝”。撩开其中一个布罩,只见直径1米、呈球状的有黄色铝合金外壳的深海容器。它重约600公斤,能承受深海6000米压力。伸手触摸这“中国代表”,顿觉可亲。

  里面装着的仪器,是39岁的研究员李平研制的。李平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毕业,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三拨儿大学生。他遗憾地说:这黄色球壳耐高压、耐腐蚀,是从俄罗斯买来的,我国材料和工艺还很落后。

  25岁的李风华博士,曾是南京大学少年大学生,去年1月从美国归来。说起按期回国,他腼腆地笑笑:“我选择的海洋声学这个专业,有国家利益在里头。科学界有句话是‘做学问,先做人’,我的硕士、博士学位都是在祖国读的,应该回来。”

  小李后来说:“我很清楚,我是中国人。在美国,有些实验不会让我做。”

  李风华和肖灵看上去都很沉静,说话却颇有激情:1996年中美在远黄海做科考,我们做的卫星浮标,到规定时间很快就找到了,而美国人花很多钱做的浮标,却找了好几个钟头。而且,大多数数据都是我们中国做出来的。

  其实,做实验的东西用土办法会很便宜。例如在海上,把用电缆绑着许多接收信号的“耳朵”的“柔性水平阵”拉直,就是用了1个竹箩筐!这是张院士的发明,大家当时高兴得大叫。

  “我们的项目虽没有‘两弹一星’大,但我们也能体会他们那种极度兴奋!”这就是和平年代里的无名英雄———青年科学家的心声。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