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2月21日 星期

   

有话好说
美国餐馆做出的“中餐”

晓昕

  《卧虎藏龙》这个名字已经在我们耳中出入多次———电影拍出来了,那个华人导演除了名扬海外,近年也在国人眼中逐渐有了些“人气”;多少人为之倾倒的发哥为宣传电影,带着那位出奇走运的小姑娘,笑容可掬地四处奔走……盗版碟也“顺理成章”地“上市”,甚至春节时电视台破天荒地送上这道新鲜出炉的“大餐”,让无数懒得进影院的人也有幸一睹尊容———后来听说它又在国际上得了大奖……

  饶是如此,也没见此片在国内掀起怎样的“龙虎热”,翻来炒去却像怎么也烧不开的一锅温吞水———置之不理很快便会凉了下去。可就这样一部片子,“忽然”我们听说它获得了奥斯卡十项提名———那是华语片迄今为止最辉煌的战果,同时收到它全美票房6000万的“财务报表”(而且很可能更上一层楼)。这倒让人心里一惊:那可是“奥斯卡”

  呀———你若问我上届“金鸡奖”得主是谁我可能不知道也没看过而且也不想看,可你若提奥斯卡我虽一时看不着全貌可我知道不少只鳞片爪而且非常想看……于是开始反省怀疑自己的眼光、于是竭力从模糊的记忆中搜寻前些日子无聊之极时勉强看完的画面场景……

  即便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新审视这部蒙上奥斯卡光环的影片,在同类作品中它也至多算中上之作。诚然,若单从电影语言、故事情节而言,我们能清晰触摸到属于李安导演的个人风格特色,而且确实有一种诗化的美;但在国人观众眼中,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基础”和“感情因素”在先,我们看到的是廉颇老矣的发哥、开始演绎“中年”的杨紫琼及尚不那么深入人心的稚嫩的“晚辈”,看到的是无非得吊钢丝之功满天飞的武打动作和一个讲述得有些磕磕绊绊的故事……影片一开篇,发哥等用生硬的港式国语大谈“修炼之道”时,就已令“熟谙此道”的观众不禁哑然失笑———这是明显的“玩儿深沉、装大尾巴狼”,而且目的是为了“蒙老外”。于是影片原有的一切美感也沦为一个个“文化符号”,因雕琢得过于刻意而流于表面,而这恰恰充分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文化那种“古老神秘”认知的好奇心。《卧虎藏龙》犹如美国餐馆里做出的一道中餐,只要它叫做扬州炒饭或鱼香肉丝就足矣,味道是否正宗倒在其次。此时“中餐”的符号变成主角,甚至为迎合西方人的口味悄然做了许多我们看来几乎匪夷所思的变更,而对从小吃惯这一口的国人来说,倒不如在家吃炸酱面那么酣畅淋漓。

  那么,一部质量中等、甚至味道怪异的影片能令西方人风靡、让奥斯卡垂青,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据此嘲笑他人的“品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却不是个能一言以蔽之的话题。换个角度想,我们是不是吃了一个汉堡就以为这已“很美国”,我们对西方文化又有多少真正的理解或者误解?再则,为什么同样是奥斯卡,《泰坦尼克号》可以通行全球而畅通无阻,而《卧虎藏龙》却独在它的“家乡”缺少认同?我们心目中的“文化精髓”我们自己又真正把握了多少,如何能使之顺畅地走向世界?影视作品固然是一种文化,但它同时又受无数经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华语作品在西方“杀出一条血路”固然不易,借李安之手搭起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亦可喜可贺,但是,据说不少人由此便“看好海外市场”、尤其古装武打片类型,甚至有蜂拥而上之势———哪怕桥梁已经搭起,可即便“过了桥”后,彼此路径几多、风景如何、“两岸”会怎样“往来”,却还是个很长的“后话”。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