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2月27日 星期

   

863,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863计划实施15年回顾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江华

  编者按:863计划走过了15年历程。

  15年前,为迎接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中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启动了863计划。今天,863计划不仅使中国在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等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一些方面可以与世界技术前沿直接对话,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自主发展高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

  不仅如此,15年间,863计划给中国人注入了全新的科学概念,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863计划实施15周年回顾报道”,就863计划的历程、人才、机制、产业化等方面进行报道,以纪念863计划实施15周年。

 

  “知道863吗?”近日,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采访。从马路溜冰的学生到徜徉公园的老者,从都市白领到出租司机,人们或多或少都能说出“863”是什么,最简单的答案也是:“是高科技吧?”

  今天,“863”在中国人眼中不再是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有人说,15年间,这3个数字捆绑在一起,构筑了中国人现代科学观念的筋骨。

  而15年前,高科技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对普通百姓而言,“高科技”意味着看不见摸不着。而就在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已公布了“星球大战计划”,旋即,世界各国纷纷回应,欧洲推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制订了“今后10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等。

  中国怎么办?发达国家诸多“计划”背后是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完成,是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是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这一切,将人类历史推进了新时代。然而,进入80年代中期的中国依旧静悄悄的,在此诸多方面尚无大的飞跃。

  1986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坐不住了。3月3日,他们联名致信邓小平,建议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时间仅过了两天,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很快,经数百名科学家广泛、全面、严格的科学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因4位科学家写信和小平同志批示均是1986年3月,故称“863计划”。

  这是一项战略决策。863计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集中部分精干力量,在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863计划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

  当时,生物技术被列为863计划首位连生物学家都连呼“没想到”。因为直到1980年,中国现代生物技术的产值还是零。对此,首任国家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主任马俊如说:“没有宏伟的气魄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领域的选择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要突出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必须为21世纪着想。”

  如今,历史已跨入21世纪,中国已在世界生物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科学家骄傲地宣布:中国科学家已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员,在基因研究领域站到了世界最前沿。

  据专家抽样分析,15年来,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虽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基础上也有了很大进步。

  此间舆论评价说,中国将有限的一点钱花到了刀刃上。是的,863计划15年投放约110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粮票尚未完全取消的中国不啻为天文数字。

  于是,国内有人质疑:粮食都不够吃,还拿出这么多钱搞什么高科技?国外有人说:美国一家大企业1年的科技投入就是30多亿美金,相当于100多亿人民币,中国拿这点钱15年投入8个领域数千项技术,不是开玩笑吗?

  然而,中国并不想开这个玩笑。马俊如说,863计划是中国的命运决战,堪称新时代的“两弹一星”。

  但863计划又不同于“两弹一星”。863计划专家组的专家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固定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部门,“脑袋在863,屁股在原单位”,而且,为注入新观念和保持创新能力,专家组成员每3年要换掉1/3左右。

  但“两弹一星”的精神是相通的。专家组专家经常集中,在那个通讯和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许多北京以外的专家往往接到通知就是开会在即,他们常常是买张站台票就登上火车,而且一站就是十几个、几十个小时。数年间,专家组专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从无人抱怨。

  有人说,863计划专家组一直进行着“精神接力”。尽管从未有文字形式的正式记录,但对每个863专家来说,“863精神”已稔熟于心:公正、创新、求实、协作、献身。

  15年间,863计划专家组趟过了许多体制的“盲区”。为此,许多科学家甘做改革的铺路石。就说专家组每3年换一部分人吧,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似乎永远是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更何况都是颇具知名度的专家。但专家们默默地、甚至愉快地接受了,许多人退出了专家组又投入到863计划项目的竞争中。

  因为在科学家看来,863计划无疑是共和国最伟大的科学工程之一。然而,说“863”是工程,不仅因其气势宏伟,重要的是,它冲破了中国科研课题“实验室循环”的怪圈,迅速实现了产业化。

  1991年3月,863计划实施5周年之际,小平同志挥毫为863计划写下了10个大字: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数年间,产业化已成为863计划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有人将863计划形象地比喻成“沿途拣蛋,沿途下蛋”。“沿途拣蛋”即发现好的项目就立刻把它“孵成小鸡”,而“小鸡”一旦成长成“母鸡”,就赶紧将其产的“蛋”往外抛。这个“抛蛋”的过程就是产业化的过程。

  有资料显示,15年来,863计划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培育出了高技术产业生长点,不仅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技术支撑。

  因为有了863计划抛下的一个又一个的“蛋”,令“高科技”这个概念走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说起高科技,人们再不会觉得这是个“神秘殿堂”,老百姓家里的洗衣机、收音机都装上了芯片,电视机、冰箱一方面是升级换代的浪潮,另一方面又是降价的风暴,今天,有谁能说高科技与己无关?

  自动化技术领域的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讨论之初,企业都认为这项技术“离我们太远”。而现在,全国200多家企业成为该项技术的试点示范。成都飞机制造厂就是在CIMS的帮助下拿到了承包麦道飞机机头和波音飞机尾翼的生产合同。于是,一家又一家企业为CIMS排起了长队。

  高科技从未像这十几年这样恩泽过中国人,高科技的概念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

  科技部朱丽兰部长的感觉最直接:“现在到国务院开会,不是科技部在讲科技,而是所有的部门都在大谈科技。”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