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3月2日 星期

   

给新童谣多些理解和宽容

本报记者 蓝燕

  一周来,北京和外地的一些媒体对今年第一、二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上刊登的“新校园童谣31则”提出了批评意见。北京某报刊登题为“谣啊谣,谣到妈妈不让瞧”的文章,反映了一位家长对孩子接受这种含有戏谑、自嘲和玩笑的新校园童谣的担忧。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谣。不论童谣的内容是否有教育意义,每一段童谣,都充满了美好的童趣,每一段童谣都会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于是有位作家说:“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

  世纪之交的岁月,校园里又传来的新的童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北京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只是兜里没有钱。”“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这些童谣,有的诙谐,有的抱怨,但多数是学生们的生活写照。《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编辑们,从这些童谣中品出了孩子们的幽默、快乐和苦恼,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分析和思考这些新童谣带给教育的意义,应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于是,他们专门请人收集了31则童谣,没有修改和润色,原汁原味地端给了读者。由此而引发了各种意见。有的家长说这是在糟改唐诗,有的老师说唱这种童谣,让我们还怎么教课?

  就在媒体和读者为这些童谣的健康与否争执不休时,《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近日分别召开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座谈会。有的孩子说:挺好玩的,我们早就唱了。有的说,我看了笑得在床上滚来滚去。但没有一个孩子说,因为传唱这些童谣,让他们更加仇视学校。

  老师们有些担心,学生们传唱这样的童谣,会不会加剧老师和孩子之间关系的紧张度?

  家长们则明显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接受纯净的教育,不要听这些调侃和牢骚,更不要向他们推荐变了味的“唐诗”。

  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尽如人意的师生关系,尚未改革到位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是引起学生诸多不满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孩子们通过童谣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心理学角度看,是种自我防御机制,能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唱这类童谣的孩子大多都有一个较为平和的心境。他很同意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的说法。他说,童谣集娱乐、审美、自我保护、认知和教育5种功能于一身,即使是那些看似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童谣,也客观上存在娱乐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陈会昌教授在接受《少年儿童研究》记者采访时说,童谣自古就有,是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现在的童谣流传势头比以前要广得多,这是一种校园的亚文化,或亚亚文化,单靠禁止是禁不住的。出现这些童谣的原因应该有两点,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为了减轻摆脱压力,编一些校园童谣来说一说,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另外,现在的孩子个性开放,他们生活环境多元化,自由度也超过以前,他们压抑自己的程度比我们少。

  对于童谣,陈教授说,“我觉得它就像前一段时间在学生中流行的电子宠物。孩子拿到宠物时,心情大多很放松,情绪处于愉快的状态。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都有这种效果。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有教育意义。当然,对于个别不太健康的童谣,要加以引导。对于一些消极的内容,老师们也可以反思一下。”

  著名儿童诗人高洪波说,新童谣表现了当代孩子智商高、会观察、语言幽默、心灵健康的特点,表现了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小孩子唱一些对大人不满的童谣,我们不必如临大敌,童谣只是提醒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些成年人之所以恐惧,也许因为不了解童谣的特点。正剧、喜剧、闹剧、悲剧等形式,在童谣中都有所表现。有些童谣并无什么意义,只是音律铿锵,节奏明快。其实,宣泄压力或幽默本身就使童谣包含了某些意义。如果分析孩子们为何什么童谣都唱,那就是因为适合他们的童谣太少,他们等不及大人的创作了,干脆自己创作或修改前人的作品。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