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3月10日 星期

   

孟繁林:将海里的移到山里去

本报记者 谢念

  200年前,一位山东青年到贵州遵义做知府,他从家乡引进蚕种,促进了当地经济飞跃发展。

  200年后,又一位山东青年来到贵州铜仁,以中国当代青年志愿者的风貌续写着先辈的篇章。

一个新希望

  孟繁林蹲在孵化巢旁,指着槽中红色半透明的三文鱼鱼卵对我说:“你看,已经破膜,就快要出苗了。”

  他的脸上,洋溢着掩不住的希望的神采。

  这里是贵州省铜仁地区铜青桥海水育苗场。作为青岛对口帮扶铜仁的项目之一,“铜青桥”寓意育苗场是架构在铜仁与青岛、高山与大海之间的一座友谊的桥梁。

  32岁的孟把自己比喻为这座桥梁上一块小小的砖石。

  在青岛市向贵州派出的3批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中,去年8月底入黔的他算得上层次最高的一人,拥有青岛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学历。

  大约200年前的清嘉庆年间,山东青年陈玉殿点任贵州遵义知府,他从家乡引进优质蚕种,在当地繁殖成功。此后,他又兴办巢丝场、织丝场,所产府绸品质优良,一时与蜀锦齐名于西南,由此带动了当地经济飞跃及文化的空前繁荣。

  200年过去了,孟繁林又循着齐鲁先辈的足迹而来。只不过,他不是做官,而是做一名青年志愿者。

  孟繁林现在要做的是:充分利用崇山连绵的铜仁地区在特殊喀斯特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丰富优质的冷水资源,通过一系列水产养殖先进技术的运用,将三文鱼、鲟鱼等原本海生,但属“广盐”性质(能在较宽的盐度范围内生存)的附加值极高的冷水性名贵鱼种引进淡水中繁殖,最终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立起支撑贵州地方经济的一根新支柱。用孟繁林的话说,就是要发挥西部资源与东部技术的互补优势,“将海里的移到山里去”,营造出“造血”的功能与机制。

  半年以来,经过孟与当地同事的艰苦努力,属于鲟鱼类的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闪光鲟、史氏鲟及属于三文鱼类的银鲑、硬头鳟等鱼种从美国、俄罗斯等国引进,试验养殖成功,5万粒陆封大西洋鲑三文鱼鱼卵孵化进入最后阶段。填补国内空白的南方鲆、虹鳟、匙吻鲟等正着手引进。

  令孟感到欣喜的是,就在最近,欧盟刚刚宣布,对三文鱼等营养价值丰富的鱼种,实行进口免税,而美国则每年都要由联邦财政投入,补贴给国民食用三文鱼。三文鱼国际市场前景看好。

  同时,在国内,三文鱼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由于仅有黑龙江、北京等少数地方养殖,目前每年消耗的12万吨,有10万吨依赖进口,每斤售价动辄上百元。他预计今后几年国内年消耗会突破20万吨。

  根据地区水产部门和孟的建议,最近,铜仁地委、行署在制定“十五”规划时,正式将发展“冷水性养殖鱼类”列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重点之一,提出年产值两个亿的目标。

  “要不了多久,相信我们就不仅能用铜仁山珍,而且也能用地道的‘铜仁海鲜’全席待客了。”孟繁林脸上洋溢的希望,也是属于铜仁370余万父老乡亲的新的希望。

一份倡议书

  今年1月初,一份由团铜仁地委转发下来的“倡议书”,在铜仁地区广大团员青年中引起广泛反响。

  “倡议书”是孟繁林发出的,他在代表青岛青年向铜仁青年朋友致以新世纪问候的同时,号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将自己驻地附近每秒流量在0.1立方米以上的水源登记造册,并承诺“我将尽可能的提供技术服务。”

  这个时候,孟繁林刚到铜仁不过四个多月。事实上,他在铜仁的工作,就是如此,从调查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开始的。乘飞机、转火车、再转汽车……行程辗转,还未掸尽身上风尘,孟就一头扎到了县里、乡下。短短半年,铜仁地区江口、玉屏、印江、松桃等县的诸多灵山秀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今年2月,在总结分析已获得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后,孟繁林与地区水产局的人合作撰写的《西部开发,水产先行》一文在权威的《中国水产》杂志上发表了。很快,他接到了国内外许多搞水产养殖和研究的朋友、同学的反馈,纷纷为他“从来不为人知的发现”叫好,并表示随时可在此领域展开合作支持。育苗场的鱼苗及鱼卵,便几乎均是他动用这些私人关系资源,以极优惠的价格“上手”的。

  按照给自己订下的计划,孟繁林还将赴六盘水等地调查水资源。他打算据此为贵州编制一个相应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将犹如一份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倡议书”:让外来投资者对什么地方适合养什么鱼一目了然。

一片新天地

  孟繁林记得,去年9月3日那晚,他兴奋得难以入眠。

  这天,在地处江口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脚下的鱼坳,他测得了关于铜仁水资源状况的第一个数据。简直无法想象,赤日炎炎下,水温竟只有15.1摄氏度。睁大眼睛看着温度计,他差点跳了起来。

  接下来几个重点监测点的一连串数据,都显得十分“刺激”:在江口县闵孝镇边江村,一口人可以直接饮用的优质深层山泉的水温,常年恒定在15.8至17.8摄氏度之间,流量高达每秒470升;相邻不远的另一水源点,年温差更小至惊人的0.2摄氏度。

  “要知道,流量只要达到每秒5升,通常就可以年产高档三文鱼1吨啊!而且在这样的恒温冷水条件下,普通三文鱼、鲟鱼等一年四季都能产卵。”孟说。他很遗憾———守着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当地过去却没有足够的意识,水产养殖品种长期停留在档次较低、且与水质不尽适合的鲤鱼、草鱼等少数普通鱼类上。”

  铜仁之行是无悔的,孟繁林认为,不只是因为铜仁,同样也是为了自己如此的选择。

  去年初夏,当时供职于崂山区海洋与水产局的他无意中从报上看到团青岛市委招募赴黔志愿者的消息,其中团市委所招人员包括水产养殖专业人员。他把这一消息告诉青岛62中教英语的妻子王春丽后,两人一拍即合,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最终双双在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后年方7岁的幼子孟祥也随同上路了。眼下,王先后在铜仁市二中及铜仁民族师范学校支教,小孟祥则已经成了“民师”附小一年级的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

  孟说,诸如“想为西部干点事儿”、“让孩子也锻炼锻炼”等各种想法都有,但追求个人事业上更大突破的动机也占了很大比重亦无可讳言。因为,一片空白,换个角度,也许正是拓荒者创业的一片新天地,对社会的奉献,很多时候难道不就是在这种个体追求的兴奋和成就感中客观体现出来的吗?

  度过忙碌的白天之后,几乎每天晚上,孟繁林都又坐到电脑旁上网,如饥似渴地搜索水产养殖方面的前沿资料和信息,直到深夜。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些寄载着自己心血的可爱的鱼儿,今年春节,一家三口只回青岛呆了五天,就又急急赶回了铜仁。

  透过半年第一线的实践,他现在思路越来越清晰了。“今后我的研究方向将由原来范围较大的鱼贝育苗,改变为专攻三文鱼。我想,这更贴近实际,也算是我参加志愿者行动的一个收获吧。”

  他介绍,“将来,我们不但要生产商品鱼,还要育种育苗、向外输出,搞鱼子酱等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力争明年上规模。”

  江口县边江村那个优质水源附近,基础设施投资250万元的鱼苗场江口基地正在紧张施工,首期工程建成后将有两个大棚140多个孵化池。据预测,仅这股水源,发展得好,年产鱼苗及商品鱼,产值即可上亿元。

  孟繁林心中的新天地,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天地。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