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3月13日 星期

   

7100余万贴息助学贷款为何遭冷遇

本报记者 董碧水

  去年9月,浙江省向省属普通高校提供了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被称为助学的又一绿色通道。出乎意料的是,时隔半年多,大部分额度的贴息助学贷款依旧待字“闺”中。

  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底,在浙江省提供的1亿元额度贴息助学贷款中,仅发放出2852万元,还有7100余万元无人问津。

  国家助学贷款无需个人担保,不要财产抵押手续,贷款还贷期限长,还由财政承担一半利息,如此好事学生为何热情不高?

  据了解,浙江现有省属高校34所,学生22万人。按当初预测,1亿元额度的助学贷款,以每个学生5000元计,能使两万名学生得到资助,占省属高校学生总数的10%。而在浙江省属高校学生中,属于特困生的占将近20%。

  一边是部分学生需要经济支持来完成学业,一边是大量的贴息贷款无人问津,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有关人士分析,关键在于银行、学校、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认识差异。

  银行:风险管理成本大

  据了解,为减少风险,银行在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均要求学生提供两个见证人,要求学生家乡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证明,要求学校提供学生历年的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情况,毕业前与银行重新确定债权债务关系后,学校方能办理毕业手续;对贷款对象,银行也严格限定为“经济困难”和“学习认真、品德优秀”的学生等。

  采访中,一些银行信贷部门的同志认为,与其他个人消费信贷———银行与借款人一般均在同一城市、易于贷后管理和监督不同,助学贷款的借款人———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使银行很难掌握其今后的确切行踪,控制能力极弱,是否按时还贷几乎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人的信用道德观念,由此带来的到期贷款归还和催收工作将会耗费很多的财力、人力,使风险管理成本加大。

  据一家银行反映,该行去年10月发放的助学贷款,已出现两笔助学贷款利息无法按时收回的情况,这两位新生因品行问题被学校开除,但至今未与贷款银行联系如何归还所贷款利息。

  因此,他们再三强调要求学校的配合,认为在我国目前个人征信系统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就借款主体而言,虽然国家助学贷款与其他个人贷款一样,同样存在风险,但在某种程度上,助学贷款的风险还高于一般的个人消费贷款。

  学生:手续繁琐,还贷有顾虑

  对银行的说法,一些学校、学生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一项重大措施,因此是带有政策性补贴的教育福利政策,应当与其他商业贷款有所不同。在目前情况下,对几乎等同于其他个人消费贷款的做法,许多学校、学生感到手续繁琐,费时间、费精力,贷款条件苛刻。顾虑到今后的还款能力,银行对学生生活费贷款基本控制在每月200多元,也让许多学生感到为难,因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观念上一时难以迅速接受这种用明天的钱来资助今天的学习的方式,少数学生仍然寄希望于学校其他助学方式,这也是助学贷款遭受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尽管有国家贴息,对今后的还贷能力也是部分学生犹豫的现实问题。

  探索: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

  针对目前助学贷款出现的尴尬现状,有关专家认为,关键是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据悉,鉴于借款学生毕业后流动性相当大的特点,浙江将积极推行、鼓励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搞生源地贷款助学,直接面对学生家长发放或由学生家长担保的做法。

  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有关人士认为,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及时就地解决贫困学生的入学困难,方便困难学生申请贷款,由于生源地学生的相对分散,也避免了就学地银行基层人手不足的矛盾;而更关键的是,由于家庭居住地的相对固定,学生家长迁徙概率低,容易掌握借款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及其子女毕业去向,在我国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能较好地起到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的作用。

  据了解,在无任何优惠政策的前提下,目前浙江农村信用社发放商业性助学贷款已达3872万元,大大超过了城市商业银行发放的商业性助学贷款额,占到全省商业性助学贷款的58%。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