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3月25日 星期

   

关于“公平”的对话

特约记者 伍旭东

  作为一名从战士走过来的军事记者,我深知对渴望“圆梦”的青年人来说,得到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多么重要。但最近部队一些青年朋友提供的信息让记者感到不安,在后门、关系、背景面前,还有无公平可言?在官兵共同的生活环境里,怎样营造一个公平的氛围?带着疑问记者走访调查了驻京部队部分官兵。———记者手记

  新闻背景 炊事班副班长郝河奎,出生在太行山深处一个穷窝窝。郝河奎不善言谈,但干活从不惜力气,饭菜做得也很有味道。谁都不怀疑,郝河奎肯定能扛上士官肩章。

  让郝河奎没有想到的是,去年年底,他父母一咬牙卖掉家里的几百斤小麦,坐火车进了北京。父母提着从山上摘来的几斤核桃,背着他找到连队领导求情:“让俺娃多干几年吧,光光彩彩地回去好找个媳妇。”郝河奎得知后觉得无地自容,好像这一切都是他在幕后“导演”的。

  郝河奎最终留下来,这当然不是那几斤核桃的作用。

  赵孚(指导员):刚当兵时,我看到一些云南籍战友衣袋里老装着好烟,不时给干部递上一支,心里既羡慕也有些妒忌。后来,凭着自己的工作能力,我考上了军校,这使我意识到,贫穷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能转换成催人奋进的精神财富。

  李广新(三级士官):当兵第一年评选优秀士兵,论工作我很出色,但我的竞争对手是个城镇兵,家里很有钱,在连队“人缘儿”也好。支部研究时,指导员讲了公道话:“像李广新这样的战士当不了优秀士兵,还有谁够格?”结果我赢了。这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在部队贫或富并不重要,认真工作才是你真正的“本钱”。

  刘军(士官):其实,作为普通战士,我们最渴望的是带兵人能对所有的兵一视同仁,给所有的兵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新闻背景 与同龄人相比,胡烨有一段辉煌的过去。她担任闻名全国的女民兵治沙连指导员时,年仅15岁。

  虽然带着这样的“背景”入伍,而且是新兵中惟一的党员,但胡烨却感到了无形的压力。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话务员,她不仅熟记了数千个电话号码,还主动揽下了读报这份活,以纠正自己浓重的家乡口音。凭着不屈不挠的劲头,胡烨不仅成为连队的业务尖子,而且被评为优秀士兵,当上了班长。

  齐志(宣传股长):中国人做事很讲“背景”,所以才有“大树底下好乘凉”之说。其实,有“背景”的战士毕竟是少数,多数并没有“背景”可依靠。但正因为没有“背景”,往往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宝贵的东西,比如由生存环境考验出来的忍耐力、吃苦精神和适应能力等,这些恰恰是他们取胜的优势。

  王媛媛(女士官):有“背景”并不是件坏事,关键是带兵人如何去看,如何端平手中的这碗“水”。另外,有“背景”的战士也不能过于依赖“背景”。

  陈智雄(排长):军营中确实存在一些“关系”和“背景”,表现出来就是有人可以不努力工作、学习就能提干或考军校。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动摇了很多官兵对“公平”的信心。如果说,我们无力改变大的环境,但可以从自己做起,管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尽量给战士一个公道。

  张菲(女士官):我的入伍、调动,都是父母帮我办的手续。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的潜意识里留下这样的一个印象:办小事可以靠个人奋斗,但做大事必须依靠“背景”。通过在部队几年摔打,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别人的扶助永远不能代替自己的脚,它只能是人生路程上的“啦啦队”。

  张兵湘(指导员):用人最根本的原则是要体现出每个人不同的价值。比如城市兵脑子活,农村兵干活踏实,把两方面的优点结合起来,就能创造最佳值。公平从来就是相对的。把脑子反应快的战士放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上,让反应稍慢的战士从事富有规律性的工作,发挥他们细心、耐心的长处,这难道不公平吗?

 

 

公平环境与青年的成长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