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3月25日 星期

   

新世纪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论科学技术》

李忠杰

  当时间的脚步迈进21世纪的时候,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正在对人类社会淋漓尽致地发挥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谁能够更好地驾驭这个力量,谁就能更好地赢得未来。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作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提出了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我们事业发展强大动力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

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的地位

  1998年11月,江泽民同志出访俄罗斯,在参观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时,发表关于科学技术的演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篇演讲中,江泽民同志曾将科学技术比作人类智慧的“灯塔”。他说:“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

  灯塔,与人类文明的历程相联系,给我们以富有诗意的联想。纵览全书,江泽民同志始终以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引导我们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他一再指出:“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深刻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以加速度发展。20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到了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世纪之交,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突破。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首先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许多国家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样的世界大势,我们如何掌握进入新世纪后的主动权呢?

  对此,江泽民同志很早就开始了深沉的思考。还在1991年,他就指出: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到1993年,他进一步指出:90年代已过去3年,距离21世纪只有7年了。究竟怎样跨入21世纪,怎样把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搞上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任务。

  如何回答?面对科技革命的发展,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顺应潮流,乘势而上”,迎接时代的挑战。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并召开科学技术大会,鲜明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发表讲话,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意义和需要把握的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

  作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是面向新世纪最重大的战略部署之一。“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抓住机遇,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赋予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更大的动力,是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的一个伟大战略性任务。”

  今天,当人类进入新世纪之时,放眼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态势,我们更感到,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紧迫。只有牢牢把握科学技术这个动力,我们的事业才能进一步走向辉煌。

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科学技术如果似江河奔腾,那么,它究竟是按什么方式和规律发展的?掌握新世纪发展的强大动力,关键要抓住什么环节呢?

  自1989年以来,江泽民同志就逐步地提出了科技创新的问题。当时主要是从对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角度,要求注重“从我国实际出发,进行消化、吸收、提高、创新”。并逐步建立引进、应用、推广、创新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科研机制。到1993年,他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技术创新体制的关系问题。在1995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他提出“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

  正是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于创新问题的认识,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如画龙点睛,揭示了科学技术和其他事物发展进步的规律。科学的本质是发现,技术的本质是发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不断创新中实现的。历史上各种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不具有创新的意义。20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无不是创新探索的结果。所以,江泽民同志把创新这种灵魂和动力,称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

  当今世界,创新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势、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江泽民同志紧紧抓住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准确而又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展望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问题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不能不使我们刮目相看,也不能不引起我们更大的注意。

  创新,作为灵魂和动力,要得以实现,需要创造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方面来说,首先需要体制的保证。改革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体制,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和条件。为了推动科技领域的创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于1996年和1997年分别开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1997年底,中国科学院又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报告。江泽民同志多次审阅这一报告,并作了重要的批示。随后,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从而兴起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热潮。从主观方面来说,需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弘扬创新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提出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方案、措施、方针、政策,不断地有所开拓,有所前进。

  创新,最初主要是指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2000年6月,在视察西北五省区时,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扩大了创新的外延,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由此,创新也就成为对我们党整个工作特别是思想理论的基本要求。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

  驾驭新世纪发展的强大动力,靠谁?靠人才。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江泽民同志坚持这一思想,对世纪之交的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尤其是对年轻一代寄予殷切的期望。

  怎样对待知识分子?怎样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是科学技术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党的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归结到一点,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独立创新精神,又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智力支撑。因此,一定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加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进军当代科学前沿,赢得技术竞争,开拓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泽民同志把人才涌现的希望又更多地寄托在年轻人身上。1998年6月,在接见部分院士和外籍院士的讲话中,他列举了一些科学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年龄: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38岁

  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 22岁、28岁

  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 22岁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29岁

  贝尔发明电话 29岁

  居里夫人发现镭等元素的放射性 31岁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 26岁、37岁

  ……

  自然科学之外的领域,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许多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的杰出功业,也大都是在年轻时期就创立了。如: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30岁、28岁

  毛泽东出席中共一大 28岁

  陈独秀当选党的中央局书记 42岁

  新中国成立时邓小平 45岁

  ……

  这些事实和数字传达了什么信息呢?江泽民同志以此说明的是:“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科技进步也好,社会发展也好,总是在昨天超越前天、今天超越昨天、明天又超越今天的历史运动中前进的。这是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一般规律。”

  如此详尽地列举这些实例,并且上升到普遍和一般规律的高度,充分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新陈代谢,不舍昼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应该是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时代。惟有大量英才不断涌现出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发展的活力。邓小平曾经期望:“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同样,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我们期望,小平同志希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因此,抓紧培养和大胆启用优秀的年轻人才,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党和政府,一定要不拘一格地选用年轻人,努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让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创造业绩。这应成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