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3月26日 星期

   

【求实篇】
童言无忌

王得后

  儿童是需要教育的。教育儿童的大人———家里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学校里的老师,社会上习惯称女士们先生们和不屑于称女士们先生们的各种各色的人物———也需要不断更新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

  中国的父母大多自骄自傲得很,以为生了儿女就会教育,才会教育———如果真是这样,确是人类的大幸,而不独中国的大幸了。殊不知事实远非这样,试看儿女生得颇多的父母,并非都是儿童教育家就是证明。何况“生一个也是养,生一窝也是养”曾经是中国父母的生育大观。至今,在占全国多一半人口的农村,这观念也并未改变多少,尽管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的口号喊了也有几十年了。

  固然,儿童教育极为复杂,古代与现代不同,农村与城市不同,富贵人家、小康之家与贫困户也各各不同,对儿子与对女儿的教育也大不相同。鲁迅曾作《上海的少女》与《上海的儿童》,就分别作了不同的观察和不同的批评。在他那时候,在他看来,“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70年过去了,我们还有没有这样的情形?

  变化是有的,而且一定会有。如果说一个人不能两次涉过同一条河里的水,那么,一个人也不能两次经历同一的人生经历。时移世变,沧海桑田,何况两代三代人之间呢。仿佛记得也曾看到过“摇啊摇,摇到妈妈不让瞧”的大作,只以为是老妈妈的叹息,从来如此的,未曾措意。看到3月2日《中国青年报》的《给新童谣多些理解和宽容》,原来是《少年儿童研究》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来了担忧,激起了波澜,还开了座谈会,这种座谈会谈不出名堂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参加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和老师”,前者“少不更事”,后者已经老大,忘记了自己童年的情形了;既固守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心思,又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为学生想想,心不相通,话是决不能投机的。

  我赞赏《少年儿童研究》发表“新校园童谣”的举措,虽然只看到31则中的三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北京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只是兜里没有钱。”“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原引如此)”,“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但却是他们的心里话,也切合实情。《吕氏春秋·察今》有言:“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者,此之谓也。而编辑部如果力排非议,坚持下去,又善于读解,加以引导,那是功德无量的举措了。我也赞同“给新童谣多些理解和宽容”的意见,但我还要提一点建议,供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官为民而为儿童视为榜样的大人们参考。

  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要了解儿童就要听到儿童的心声并细心体察他们的行为。古话说“肺腑而能言,医师面如土”。可惜肺腑不能言,而万幸的是儿童能言。虚心聆听,有百益而无一害。打压禁止,与教育南辕北辙。

  儿童天真,没有父母的世故,没有老师的擅教礼义而不计人心,没有大人的虚矫欺诳,心里怎么想口里怎么说。既无所顾忌,又并不像大人那样深谙言语的涵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我们要珍惜与保护儿童说心里话的天性。养成他们诚信与敢于说话的习惯,这是做人的一大素质。鲁迅说“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我们要痛改儿童少年老成,不说自己的话,只说大人的话,察言观色,满嘴假话、套话、空话、原则话的传统。

  再说,儿童尚未成年,虽没有行为能力,但也并无禁止儿童“言论自由”的法律。我们应该像守护自己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一样,给我们未成年的公民一个“言论自由”的广阔天地。不是说,环境决定人么?

  童言无忌,也算一条古训。儿时在故乡的江南是年年作为春联贴在明堂的。其中虽有化解迷信的无奈,但却深刻了解童心,迄今值得我们师法,我以为。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