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3月28日 星期

   

经济观察
浙江粮改:变“计划”为“订单”

钱塘人

  向来敏感的“粮改”,在浙江又有新突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浙江省从今年起迈出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新步伐。今年3月22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推进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专题会议。

  浙江的粮食生产主要靠早稻和晚稻。早稻因口感不好,浙江人基本不吃早籼米。由于早稻产量要占全年粮食计划产量的一半,落实种植计划面积成为各级政府最棘手的任务之一。农村基层干部把种早稻称为种“政治粮”。一些地方实在难以落实种植指标面积,迫不得已玩起了“数字游戏”。

  按照“粮改”的操作方案,从今年起逐步调减粮食种植面积。与此同步,粮食收购由原先层层下达指令性计划改为由各县(市、区)自愿上报指导性计划。变计划定购为订单定购,具体的收购方式也由先前的“主渠道”为主改为多渠道放开经营。企业、个人只须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均可以合法经销粮食和粮食制品。在销售环节,粮价也由政府宏观控制转为随行就市。

  浙江历来属于缺粮省份。官方公布的数字说,全省年粮食实际需求175亿公斤,缺口55亿公斤,多年来一直通过市场调节平衡。尽管官方始终坚持粮食的“主渠道”经营,粮食的集市贸易在各县(市、区)仍然异常活跃。在大小城市和集镇,国有粮店和大多数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经过改制(拍卖、租赁),几乎清一色由个人或合伙经营。与改制前比,全省国有粮食系统的员工人数由4.8万人减至1.6万人。所以,在粮食购销环节,本次“粮改”与其说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思路转换———从自我平衡转向市场平衡,不如说是将已有的粮食集市贸易合法化。

  土地撂荒,已是个公开的秘密。由于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绝对重要性,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土地很难集约化耕种。土地“集”不起来,种植成本下不来,农业技术推广不开。取消指令性种粮后,撂荒问题是否会更加突出?其实,浙江农村农户之间的土地转租一直存在。“粮改”后,私下进行的转租将为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所取代。同样,此类流转浙江各地早在“偷偷”试验。流转的形式和做法各地不尽相同,但坚持土地经营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都十分明确。做得比较好的如绍兴县,在县、镇两级建起了土地信托中心。“余田”经农户委托后交由信托中心发包经营,农户按田亩每年收取合同约定“股金”(租金)。

  浙江要“粮改”的消息去年末就不胫而走。一时间,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粮食主产省的官员频频造访浙江。同时,浙江的官员也纷纷北上考察。进入3月,一份份订单合同让浙江人吃了个“定心丸”。

  浙江人的精明在于浙江人的眼光。浙商们老早就盯上了省内外的粮食市场,搞起了粮食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

  合作方式大致有3种:其一,各级粮食部门之间合同定购;其二,浙江的工商资本(主要是民营资本)北进经营优质稻米种植并贩销浙江,一次性承包十几万亩到几十万亩土地的并非个别;其三,在主产省投资兴办粮食制品的深加工企业,面对浙江乃至全国市场。

  民以食为天。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毕竟还是靠天吃饭。一旦国内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浙江人又如何解决“饭碗”?

  政府的应对措施也有3条:每年拨款投入10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调整现有储备粮结构;流转后的农田不准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万一粮食吃紧,可以恢复粮食种植。前两条,主要是资金到位问题,按浙江现有的财力问题不大。后一条则取决于县、镇(乡)两级政府的监管手段和力度。

  “粮改”的消息正式见报后,浙江人反响不大:国有粮食系统的职工早有思想准备;城市市民认为无所谓;农民则该种什么还种什么;农村基层干部普遍持欢迎态度;至于县一级政府,年初就早早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惟一思想出现波动的是种粮大户。政府的种粮补贴取消后,结构调整并非易事,关键是要解决好新老政策的衔接。

  但不管怎样,浙江的“粮改”将趟出一条新路。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