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3月30日 星期

   

《失信的求职包装》报道追踪
为了声誉,我很严厉
――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一个大学如果失去信誉,影响会有多坏?杨福家院士首先自曝了复旦的一段“家丑”———

  “80年代初,一个复旦毕业生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递交申请书时,伪造了一个教授的推荐信。这件事被揭露后,每年复旦都要接到不少外国大学要求核实学生推荐信和成绩单的信件,经我手的就有10封左右。经过核实,基本所有的推荐材料和成绩单都是真实的,可因为以前有过不良记录,尽管来信在逐渐减少,可直到现在还有。”

  杨福家院士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下大力气抓的一件事情就是考试作弊,发现一个开除一个,任何余地都不留。1993年,一次就开除了三四十人。

  杨福家院士说,复旦的这种做法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一个学生给我写信说,如果作弊之风仍然盛行,那用分数体现成绩就是毫无意义的。一些公司的老板也给我打电话讲,学生的能力如果不强,我们可以培养,但一个人如果不老实,那他的基本素质就是不合格的,最终将会面临被解雇的命运。”

  一些国家驻上海的领事也对此表示赞赏。他们反映,中国学生在报考国外研究生时作假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国外不敢轻易相信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和成绩单。复旦严厉整治作弊行为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该校的学术声誉。

  杨福家院士说,诚实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遗憾的是,这几年不诚实的现象非常普遍。实际上应该从小学就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正是由于从小放松了教育,致使中学到大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在中国和西方大学都做过校长的人,杨福家院士介绍,国外不能说没有这种情况,但比较好的大学都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做这种事是可耻的。周围的环境使大家认为做这种事划不来。

  他举了一个例子。1999年,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被聘为波士顿大学传播系主任。上课时,他给学生们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刚说完,就下课了。课后,一名学生找到校长,说:“这段话我在别的杂志上见过,教授没有说明这段话的来源。”校长找到教授核实,教授当即提出辞职。尽管他不是不想说这段话的出处,而是因为铃声响了,来不及说。最后在其他老师的挽留之下,学校免去了这位教授的系主任职务。第二天,一上课,这位教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们道歉。

  杨福家院士说:“我很惭愧。有一次,我写了一本书,用了国外实验室送我的一张照片。出版商是一家世界知名的出版社,他们问我:‘你征得实验室的同意了吗?’我一愣:照片是他们送给我的,还需要征得他们的同意吗?”

  他说,实际上,在国外的大学,尤其是好的大学,学生头脑中已经刻下深深的烙印:人家的东西是人家的,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用。一旦发现有假,制裁非常厉害。

  杨福家院士介绍,上海前几年有个很有名的年轻教授,后来发现他有许多论文都是抄别人的,于是所有的光环都失去了。

  过去我们经常听说,中国的学生在需要推销自己的时候,表现得不如外国学生自信。对此,杨福家院士认为:“我不反对学生自信,但要分场合。在交际、自我介绍的时候,可以充分表现出自信,客观肯定自己的成绩。但过分表现自己,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夸大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也会因个人行为而给整体抹黑。”

 

  ■背景资料

  哈佛的告诫

  哈佛大学每一个新生入学时拿到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都在非常显著的地方,用加大加粗的字体甚至套色印着这样两段话:

  “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

  “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等时,你必须明确地指出:你的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鉴而来的。”

  抄袭、剽窃、改头换面地移植,是哈佛教学、研究和学习的大忌。学生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不是因为迟到旷课、夜不归宿,甚至打架斗殴、损坏公物,而是学习上抄袭剽窃。

  (据《读者》2001年第5期王诺文)

 

失信的求职包装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