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4月4日 星期

   

看完就评
人人心中一“江湖”

晓昕

  “央视版”《笑傲江湖》“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很长时间内已有些死水微澜的荧屏内外引发一场“地震”几乎是件必然的事,创作人员在该片播出之前就已做好了“毁誉参半”的准备———这也似乎是不用“预测”就可得出的结论。

  所谓“树大招风”,以央视与金庸的“强强联合”,这样一部作品若面世后毫无反响,那才会更令人不可思议。有人说观众反应过激“都是炒作惹的祸”———凭心而论,从金老先生“一元版权转让”后,整个制作过程虽历经种种曲折、对外的宣传还是相对保持低调的,至于后来的大做广告、出书甚至“自卖自夸”种种,也是时下一部作品推向市场时的惯用招数,总不能让导演演员在作品未播之前先声明“我拍得不好,您就将就着看”吧?所谓的“炒作”———众多媒体为填充各自空虚的版面,早早派了人到片场驻扎下来,如此情形,不炒自热。若说高高吊起观众胃口的,正是后来仍然要依靠种种“反响”来繁荣自己的媒体———同处“娱乐界”,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共生”关系一直就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罗圈儿架。

  如果说央视拍这样一个大制作“劳民伤财”,可它靠“眼球经济”引来了广告、据说海外的发行也卖得不错,至少从“商业角度”讲,它也不是一笔“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有人说有这钱不如去拍更新更好的作品,可问题在于,或许同样的投资能做出“更新”,在如今这个胡编乱造已泛滥成灾的浮躁时代,却未必能有“更好”———而“名著”之所以为“名”就在于它能跨越时间的考验而魅力经久不衰。

  也正因为是“名著”,《笑傲江湖》从一开机起就势必面临一个两难境地。一则,金迷们对它已烂熟于心,稍有差池即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开播后立刻在网上板砖横飞的正是这班“老江湖”们。可同时它又必须照顾到那些没读过原著的观众,试图把一个字里行间环环相扣、错综复杂又行云流水的小说转换成顺畅的平面视觉语言———加之众多创作人员大多是“初涉江湖”,免不了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可以看出,以央视的雄厚底气,《笑》剧在背景、服装、音乐等等方面处处显出其良苦用心;武打设计方面,原本就是“不可说”的东西,近几年大家吊钢丝之类的特技已玩成家常便饭、再花哨的动作观众也已见怪不怪,该剧有香港导演把关也算看得过去。至于一些人对它近乎吹毛求疵的指摘,是因为有太多先入为主的印象在心,这又是第一个“自己的孩子”,所谓“爱之深”才“责之切”吧。为什么那种背景虚假、造型莫名、胡编乱造加之说话也含糊不清的港台版大家能看得津津有味,却不能“容忍”这样一部显然用功了许多的作品?连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我们的胃口是不是早已习惯了那类粗糙的快餐———甚至看到种种真实多了的场景道具、反而有一种怪异的“不真实感”。当然,作为娱乐作品,国产剧节奏缓慢拖沓、叙事凌乱不流畅的毛病依然明显,这是一直技不如人的要害之一,同时也正因为在细枝末节方面花费心思太多,反而过犹不及、带入不少明显的“匠气”,也大大分散了故事本身的精华内核。犹如我们吃惯了汉堡,反正知道它就是一层纸包着、吃罢了事,而今忽然在面前摆上了一桌,先是颇不习惯,而后发现这个八仙桌新鲜、那个盘子不错,而厨师又急于表现自己,冷热荤素、川鲁粤不分主次一齐招呼,手忙脚乱中还没准放错了作料———也难怪吃客们说什么的都有了。

  “江湖”原本就是国人心中一个童话般的幻境,文字塑造出的人物更是各人有各人的想象。人人心中一江湖,我们遏制不住将其再现眼前的内心欲望,所以有了影视剧,可透过文字描绘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境界一旦“具化”就不可能完美———这至少从某种角度上证明了文学不能被其他形式替代的本质魅力。至于央视的《笑》剧,好也罢、歹也罢,可看,则聊胜于无,不可看,也不必为之大动肝火———霸王硬上弓、靠“骂”也“扶植”不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若想“过瘾”、“圆江湖之梦”,还是回到书中去罢。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