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4月11日 星期

   

核电安全教育亟须加强

本报记者 刘万永

  今年4月25日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5周年纪念日。15年来,关于核电安全与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公众甚至谈“核”色变。为此,中国核电专家呼吁———

 

  “我们曾组织大学生到放化实验室参观,有的刚刚进门就说头晕。其实实验室没有任何危害。公众太需要了解核安全知识了。”4月10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5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核学会举行“核能发展与核安全座谈会”,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王祥云教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核电专家的广泛共鸣。

  1986年4月25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在低功率工程试验过程中,形成失控性不稳定状态,进而引起爆炸和起火,反应堆遭受严重破坏,大量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向环境释放,辐射导致28人死亡。此后,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传言不断,很多人怀疑核电不是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甚至有些人谈“核”色变。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影响,有形的被夸大了,无形的却很深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国家“863”能源领域首席科学家阮可强院士说,事故发生后,世界核电发展明显放慢了脚步,各国核政策受到了很大影响。

  统计资料表明,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因核事故和辐射事故致死共73人,其中核事故辐射致死41人,辐射事故死亡31人,其他1人。在我国,因辐射事故死亡3人,至今没有发生核电事故致死事故。核电事故死亡率与火电、水电事故死亡率相比还是很低的。为什么公众对核电事故特别关注呢?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胡遵素认为,一是因为核电的“出身”不好,人们认识核电是从原子弹、核爆炸开始的,一提到核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核武器,有恐惧心理;二是核电的神秘感造成公众的不理解和天然的不信任。“核能复杂的社会与历史背景造成了与核能有关的特殊社会心理学问题,这是当前核能的尴尬所在。”

  “国际上普遍强调核能的公开性,强调公众的教育,这是很必要的。”胡遵素说,在法国小学教科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核能是安全清洁的能源,法国已没有可开发的水利资源,煤炭、石油也已枯竭。发展核能是我们惟一的选择。公众教育从娃娃抓起,法国的经验值得效仿。

  事实上,提高核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成为核电站研究和发展的主要课题,改进的和新一代的核电站将比现行核电站更安全。在浙江省海盐县,秦山核电站最初兴建时,县人大讨论海盐发展5年计划,一个团的人大代表弃权。通过不断地宣传教育、实地参观和平稳运行,海盐人现在对核电接受程度已经非常高了。我国目前运行的核电厂有两个,在建的有4个,从未发生威胁公众健康的核事故。

  “设计好、严格按照规则运行,这两者就能保证核能的安全。”胡思得院士说:“对公众进行核安全教育十分重要,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走近核能、了解核能、接受核能。”

  (本报北京4月10日电)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