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4月18日 星期

   

首届全国农民歌手大赛遭遇空前困难
就因为沾上农民两个字

本报记者 沙琳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北京红地艺术中心承办的21世纪首届全国农民歌手大赛,经过艰难的7天落幕了。颁奖晚会4月15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

  “这次活动之艰难,超出所有人的想像!”总策划和总制片人罗丽、张守强感慨。中央电视台的导播人员也说:“排过上千个节目,导过上百个晚会,没有像这个晚会这样‘穷困’的。”

  这一切,都是因为沾上了“农民”两个字。

  举办者和承办人在一年前就开始筹备这项活动。文化部领导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都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中国农民不多的文化活动的一次集中展现。但承办人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路。

  他们原以为有这么大的名头,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找几个乐善好施的赞助者不会太难。谁知竟遭到了空前冷遇:广告大户对他们的推脱、敷衍,跟一些热门电视剧和其他全国性大活动受到的“追捧”形成鲜明对比,还不如一些公益活动引起的关注。

  一个从农村崛起的大型乡镇企业对他们直率地说:“我们很怕跟农民这两个字沾上,这样会影响城市人对我们企业的感觉,影响我们的销路。”

  另一位企业家说:“我们每年要拿出上千万元的广告费,赞助你们不足百万元的‘小活动’是小菜一碟。但我们对农民不感兴趣,包括对中央7套(大多是农村节目)也不感兴趣……农民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还要什么精神食粮?”

  承办人只得去找银行贷款。某与农业有关的银行的一位负责人干脆地拒绝:“不要用我们的名字压我们,我们就是愿意离农民远远的。”

  由于赞助分文没有,有人劝承办者红地艺术中心“打住”。但许多农民歌手已踊跃报名,各省地县的音乐家协会已开始推荐初选。当然,随便找一个理由,活动就可暂停或推迟。可中国音协和红地艺术中心认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箭就是他们对文化部以及广大农民和新闻界的承诺,特别是对农民的爱。

  他们认为:农村相对于城市,在经济和文化上呈弱势,但真的艺术并不因这种弱势而湮灭。田野中不知自生自灭了多少闪着露珠的旋律。能将全国的农民歌手聚集一堂,既是对改革开放后新农村的颂扬,也是对音乐发展史的一种记录和阐述。

  拉赞助无门,承办者不得不举债。他们总共借了90万元人民币,其中60万元是大赛评委、艺术中心和电视台工作人员拿出的自己的存折、工资卡。著名指挥家、评委王恩悌拿出1万块钱,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施妮娜献出3万元存折,评委李谷一、马玉涛……也都捐了钱。

  另外30万元是承办人以高于银行的利息向某企业家借的,人们戏称“高利贷”。

  即便如此,资金还是短缺,以至某礼堂对正在彩排的工作人员和满台农民歌手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不交钱,就拉闸断电。

  15日的颁奖晚会上,到处是要债的场面,撰稿人打电话催逼余款,某评委大发脾气,要拿到说好的劳务费……罗丽狼狈不堪,这儿借2000元,那儿借500元。

  但这次活动确实极有意义。中国音协副主席吴雁泽感慨地说,他早就想为农民举办一个这样的活动,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想到让你们给做了!

  李谷一说:“没想到这些农民歌手的水平有的超出了我们专业演员的水平。”

  著名歌唱家马玉涛想让战友歌舞团团长来听听,挑选几个演员。她本人则要收陕西来的16岁的农民女儿王二妮为徒。

  此次大赛从全国农民中选出了98名复赛选手,其中有29名进入全国总决赛。经过比赛,决出了三等奖9名,二等奖6名,一等奖3名,并评出优秀奖11人。

  承办人罗丽说:“看到这些充满渴望的农民歌手,你的心就全化了,如果我们不吃这些苦,这几十位有天赋的农民歌手可能就被永远埋没在田野中。”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