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4月30日 星期

   

中国炒锅有妙用
外高加索见闻(二)

本报驻外高加索记者 王晓玉 关健斌

  以前曾听人说,地球上有人住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中餐馆。外高加索这么个偏僻之地竟然有七八家中餐馆,而且个个生意红火。

  在外高加索常驻采访,从国内刚来的时候,还真没想到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还有中餐馆,而且饭店的招牌一个比一个响亮:北京餐厅、上海饭店、长城酒家……看着牌匾,再看看厅堂、铺面,总有一种文不对题之感,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听中餐馆的老板介绍,高加索这个地方的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但对北京、上海却是妇孺皆知,反正一个城市里中餐馆也没有几家,你选了“北京”做字号,别人还可以叫“上海”,要是这些都有人占了先也没有关系,干脆就叫“中国大酒楼”吧。

  外高加索地区的几家中餐馆规模都不太大,但都处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饭店门前除了当地文字的招牌外,另外还有一块汉字牌匾。有几家饭店还特意在门前挂两个灯笼,到了晚上,行人凭这中国特色的大红灯笼老远就能分辨出这是一家中餐馆。

  目前,几家中餐馆的厨师基本都是老板分别从北京、上海、福建和哈尔滨等老家招来的。据介绍,从国内到这里来投资餐饮业,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困难。凭当地企业或者个人发的邀请,就可以在外高加索各国驻华使馆获得入境签证。抵达后再到所在城市外国人管理部门办个登记手续,身份就完全合法。按正规程序,饭店开业之前应该到当地有关部门注册取得经营餐饮业的法人资格。办理这些手续对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的确有些为难,但聪明的同胞总能找到捷径,一般都是先寻找一家手续齐全但经营不善的饭店或咖啡馆,与店主谈判租用这个铺面,谈好价格签个经营权转让合同。下一步是装修铺面,择个吉日就开业了。

  外高加索3国自独立以来,一直实行货币自由兑换政策。经过前些年的经济动荡期以后,近年来经济逐步走向正轨。当地货币对美元汇率也保持平稳状态,每天的收入不用隔夜就可以在街面任何一个兑换点换成美元。独联体很多国家黑社会活动猖獗,有些甚至达到控制某个服务领域的地步。而在外高加索开饭店就基本没有黑社会捣乱的现象。除了正常缴纳规定的税费以外,无须为此担惊受怕。

  高加索位于欧亚交界处,这里的饮食习惯也处处体现着东西方相互融合的色彩,这也是中餐馆成功立足的一个有利条件。外高加索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一般工薪阶层还没有条件经常光顾价格相对较贵的中餐馆。因此,这里的客人主要是外国使团、外国公司人员、当地政府官员和一些富有商人。时间长了每个饭店基本都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客人圈。这些回头客不仅愿意吃中餐,有些还对中餐有些研究,个别常客甚至能分辨出端上来的饭菜是哪个厨师的手艺。为了节省开支,中餐馆都是雇用当地人做服务员,一些老板为了招揽生意还特意在国内定做了大红大紫的中式民族服装。看着高鼻子大眼睛的洋姑娘穿着中式旗袍,端着“铁板牛柳”,时不时再冒出几句汉语,真觉得有些好笑。

  中餐馆成功落户外高加索,当地一些精明的生意人从中看出了门道,也开始投资中餐馆。一个土耳其人几年前在巴库办了一家中餐馆,以每月1000多美元的高薪聘请中国厨师。这家餐馆不仅服务档次很高,而且厅堂装修也很讲究,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已经成为巴库四五家中餐馆中的排头兵。有趣的是这家餐馆的名字与众不同,叫“锅饭店”。据说这是饭店老板的主意,按他的逻辑,中餐所以有特色主要是圆底炒锅的功劳,于是在饭店开业的时候执意要用“锅”做饭店的名字。“锅”一出世生意就红火,竟达到不预订就找不到空位的火爆程度。原来中国炒锅还有这样的妙处。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