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4月30日 星期

   

李黄玺:新一代知识工人

本报记者 李己平

  车间里几乎见不到劳作的工人,到处是自动化机器:这边是丹麦的造型线,那边是德国机械手,还有西班牙的制芯机、美国的砂处理系统,日本的冲天炉控制系统……与生产线连接的,是红旗牌高级轿车的心脏———4GE发动机。

  作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二铸厂工人,李黄玺因伺候驯服这些自动化机器而闻名。

  可是李黄玺1989年调入二铸厂时,却被眼前这些新机器吓傻了。拎着管钳子走进车间的他,当时已是30多岁,因为上山下乡,勉强念完了小学。

  要么向知识进军,要么被淘汰下来。

  李黄玺选择了前者。他把韧劲、恒心注入到学习中。参加一汽举办的各种补习班,从业余初中到业余高中,从业余技校到职工夜大,他前前后后学了8年。李黄玺考上夜大那年已经37岁了,而班里最小的学员才17岁。

  李黄玺边学边干,他节衣缩食买了台计算机,同时下功夫从头学习英语,一面学一面研究厂里的计算机系统。

  1998年2月,一条价值4000万元的新型造型线2070机落户在李黄玺所在的车间。拿到印满密密麻麻英文字母的技术资料,连专业人员也如阅读“天书”。

  李黄玺全身心投入破译“天书”之中。妻子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每天李黄玺在妻儿睡着后,用被单遮住台灯的光线,边翻译边记录资料,两个月过去,李黄玺记录代码的纸摞成一本厚厚的书。

  代码破译了,它的生产者丹麦人绝对不会想到,是一个中国普通工人破译的,而且他还发现设备上的一些接口连线与国外公司提供的原始图纸不相符,经过重新测绘,修订了原始图纸。

  李黄玺对新技术新知识到了痴迷地步。休息时间,工友们打牌去了,李黄玺却跟在外国专家后面转,一会儿问问西门子公司的专家,一会儿又咨询另外一个公司的技术人员。

  外国机器也“生病”。有一天,2号线突然出现主机与精密带不同步的故障。驻厂的外方工作人员反复核对指令,还是解不开难题。无奈,电传打到这家公司香港代表处,香港代表处又传向公司总部,由总部遥控指挥。3天过去了,在这条特殊的跨国通讯热线上,电传指令发来十几个,可故障仍没有排除。李黄玺着急了,将成捆的图纸用自行车驮回家,在他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上,一个个排除疑点。干到第四天凌晨3点多,他终于拍了大腿,成了。早班,国外总部新的指令还在发出,可是已经没人理会了,2号线在李黄玺的伺候下开始十分正常地运转。

  1999年末,外国专家到二铸厂搞设备运行情况服务和调查,看到李黄玺对几条造型线的多项改进,激动得直竖大拇指。一位资深专家真诚地对李黄玺说,李先生,你真了不起,已经成了维护和改进我们设备的专家。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李黄玺的发明就有41项,创造的产值900万元以上,节约维修费至少1600万元。一汽集团公司决定,奖励他一台586计算机、3万元人民币、一套三居室住房、一辆捷达轿车。

  2000年11月8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作出关于向李黄玺同志学习的决定。李黄玺的先进事迹产生了“李黄玺效应”。学技术,赛技能,比业务,争做新时期新型产业工人的热潮在一汽全面展开。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