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5月6日 星期

   

解读金融热点(三)
“专卖店”斗得过“百货商场”吗?

李国忠

  分业经营使原来的“百货商场”变成了“专卖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专卖店”的模式,一直是各国效仿的对象。我国的金融改革,也在向“专卖店”不断靠拢。

  令人尴尬的是,正当我们为分业的成就而欢欣鼓舞时,我们所效仿的“专卖店”模式,在美国却寿终正寝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语。如果说天下大势都如此,那么,金融业就更不例外了。围绕银行、证券和保险是分开经营,还是混业经营的问题,各国政策曾多次调整,合了又分,分了又合,经历了一段分分合合的过程。

  早期的银行如同百货商场,信贷、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产品都可以经营。这是一个混业经营的时代。如同今天我们走进购物中心,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一样,当时人们对于一家金融机构,可以经营各种业务,并不感到诧异。在美国“吼叫的20世纪20年代”里,股票市场迎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繁荣,火车乘务员、家庭主妇、甚至学生都在经营股票,银行则介入得更深。然而,随之而来的一场大崩溃结束了一切,当所有的气球都破灭后,银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30年12月11日,实力雄厚的美国银行破产了,由此引发了一场令人眩晕的狂潮,在短短的1个月之内,就有350多家银行倒闭。痛定思痛,罗斯福总统开始实行“新政”,并于1933年签署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案特别强调银行的安全性,规定商业银行只能经营短期信贷,禁止其涉足证券市场,像中长期信贷、证券、保险、居民储蓄等金融业务,必须分门别类,严格分开,由专门的机构来经营。这便是分业经营的滥觞。

  分业经营使原来的“百货商场”变成了“专卖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专卖店”的模式,一直是各国效仿的对象。我国的金融改革,也在向“专卖店”不断靠拢。80年代,循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都相继开办了证券、信托等业务,从而开始了混业经营。但我们的混业经营,不仅“混”,而且“乱”,乱到银行可以儿戏般地拿着居民的存款,去炒房地产,甚至投资出租车。混业经营实际上成了“混乱经营”。因此,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提出了分业经营的思路,并通过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把这一思路上升为国家法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分业经营设计得更为严格,分得更为彻底,不仅分业经营,而且分业监管。在经营上,把各家银行和保险机构所属的证券部分离出来,于1999年组建了银行证券公司,在监管上,先后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与人民银行一起组成金融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行使监管职能。这样,到1999年底,中国的分业经营制度,从法律到实践,就基本上确立了起来。

  令人尴尬的是,正当我们为分业的成就而欢欣鼓舞时,我们所效仿的“专卖店”模式,在美国却寿终正寝了。1999年7月1日,美国众议院以343∶86票,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案》,放宽了对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行业限制,允许它们交叉经营,从而结束了美国近70年分业经营的历史。美国为什么要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改弦易辙,走混业经营的老路?其实道理也简单,当今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国际化,客户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服务,而不希望在甲银行存款,到乙证券公司炒股,再到丙保险公司去买保险,以至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赔上工夫,再搭上精力。站在这个角度看,“百货商场”无疑比“专卖店”更有吸引力。对金融机构来说,兼营银行、证券和保险,它们可以使用同一个客户数据库、一个研究中心,、一个法律事务机构,这自然可以降低成本;银行还可以利用与客户比较熟悉,对客户的财务状况比较了解的优势,为证券和保险业务寻找机会,提供方便,开辟分销渠道。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创新此起彼伏,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有许多产品,其实是些“四不像”,既非驴又非马,或者说既像驴又像马;比如存折炒股,投资者在证券公司开个户,可以取息,也能买卖股票,你说这是银行业务还是证券业务。这些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格局,银行、证券和保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对此,监管机构有点无可奈何,分又分不好,管又管不了,不如干脆合在一起,搞混业经营算了。这样,一方面是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监管的困难,最终促成了美国《金融现代化法案》的出台。

  对中国的金融业来说,是步美国的后尘改回去,还是沿着分业的路子继续往下走,这似乎是个两难选择。很显然,我们的银行就这么个状况,短期内恐怕难以脱胎换骨,证券、保险业也好不到哪里去,特别是监管水平又不够,因此,一下子合起来,肯定又会乱得一塌糊涂。毕竟,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美国经历了近70年,而满打满算,我们的分业只有5年。以5年对70年,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略一个事实:WTO正在临近,中国的金融业正在放开。按照中美双边协议,中国加入WTO后,美资银行可以立即向外国客户提供所有外汇业务,一年后,可以向中国客户提供外汇业务,2年内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5年内则取消一切限制,可以经营所有零售业务。与此同时,国外证券和保险公司,也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面对这样的形势,如果长久的“分”下去,我们先天不足的“专卖店”,能斗得过国外那些财大气粗的“百货商场”吗?

  事实上,形势的最新发展,并没有逃过高层管理者的眼睛,分业的格局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证券公司已获准从银行间同业市场拆借资金,而银行也可以接受股票质押,发放贷款,去年底,中国保监会批准了一部分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光大集团又于今年入主申银万国,从而成为一家集银行、证券、保险业于一身的金融控股公司。所有这些都预示着,管理者正在以灵活务实的态度,不动声色地穿透分业经营的“防火墙”,而混业经营的大门也正在缓缓地开启。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