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5月7日 星期

   

中国乒乓球再创辉煌的思索
――写在中国队实现第三次大满贯后

本报特派记者 陈娉舒

  ■本报大阪5月6日电

  7座熠熠闪光的金杯,今晚在中国人怀中共享第三度“大团圆”的欢乐。

  1981年,在南斯拉夫诺维萨德的第36届世乒赛,中国人创造了乒球运动史上的第一次奇迹———包揽全部赛事7项冠军。

  1995年,在中国天津的第43届世乒赛,中国人第二次包揽世乒赛金牌。

  此番,以“乒球”为国球的中国人,以7金4银5铜的压倒优势,再现了“乒乓王国”的风采,第三次续写奇迹。

  从第一次大满贯到第二次大满贯,中国人用了14年;从第二次大满贯到第三次,中国人仅用了6年。

  随着这场没有悬念的世乒赛的结束,赛前众多问号也被一一破解:大球时代的国际乒坛格局,仍然是“世界对抗中国,男欧女亚”局面。

  以本届世乒赛为例,中国队继续一枝独秀,东亚队不甘人后,欧洲球队来势汹汹。

  男队方面,以金泽洙为首的“太极虎”韩国队顽强地向中国队发动了一次次的挑战,它先是在男团半决赛中与中国队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纪之战,随后,韩国队打进男双四强,闯入混双决赛。

  另一支东亚新秀中国台北队,虽在男团比赛中折戟沉沙,却凭借着“天才少年”蒋澎龙的出色表现,在男双和男单比赛中闯进四强,使今晚的颁奖台上,清一色的中国面孔。

  而本届世乒赛最让人百感交集的,莫过瑞典男队的没落。以瓦尔德内尔、佩尔森为核心的瑞典军团顽强地与中国队对抗了20年,激奏出小球时代中的最强音。然而毕竟是年岁不饶人,依靠三驾老马车打天下的瑞典军团,终于无力续写辉煌:团体赛,瑞典队止步于半决赛圈之外;单项赛: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无力闯过男双头轮,徘徊于男单八强外———这标志着20年来以中瑞对抗为基调的世界乒坛格局已烟消云散。

  来势汹汹的欧洲强队,如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在团体赛中纷纷进入前八,使男团前八中,瘦小的两支亚洲球队,必须面对6拨身高马大的欧洲人。

  而女队方面,惟一的集体亮点,来自“神秘之旅”朝鲜队。该队除了闯进女团决赛外,队中的“神秘杀手”金云美在淘汰了中国超级好手李菊后,过关斩将闯进半决赛,也为比赛增添了一分悬念。

  ———尽管如此,中国人前所未有的三度大满贯,虽是“中国的辉煌”,却也是“世界的尴尬”。

  近年的世乒赛和奥运会比赛中,几乎都要或多或少上演相同的一幕:从初赛至决赛阶段,世乒赛场逐日演变成“中国人与中国人的表演舞台”,而他国选手,却不得不逐日沦落为“角落里孤独的看客”,很多欧洲记者毫不讳言地对中国同行称:“全是中国人在争冠亚军,比赛太乏味了。”“你们中国人将国内比赛挪到外国来了。”

  承受这一尴尬的,已不仅是各国参与者,还包括身处辉煌中的中国人———目睹一场接一场中国人打中国人的表演赛,甚至不少中国人在赛程后期,见面的招呼是“中国人能输一两场吗?”在本届赛事中,到处都有人们怀恋中韩、瑞比四支男队的半决赛之战。

  中国再次包揽世乒赛所有金牌,一方面大长中国人的威风志气,但实事求是地讲,一国或一地区对世界乒坛的长期“垄断”,对乒乓球运动长远发展却极为不利,乒乓球比赛由此缺乏了来自全球性的竞争。长此以往,体育运动其竞争魅力将不复存在。

  对于中国队“包办”决赛现象,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名将王励勤、王楠辩解说:“所有中国选手也都是经过了一场场艰苦而公正的比赛,才打进了最后的决赛,由于中国人才济济、整体技术出众而包揽了决赛席位,也许会使决赛缺乏了竞争性;但是如果没有中国选手参赛的话,世乒赛本身所代表的世界最高技术水平将是不完整的,这对于世界观众来说也许将是更大的遗憾。”

  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认为,通过本届比赛看,中国队在世界乒坛的地位暂时不可动摇。对此,他表示国际乒联和中国乒协应共同努力,设法提高其他国家的乒乓运动水平。譬如,中国乒协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联系,将更多的中国教练派到其他国家进行指导,也吸引更多的国外选手到中国参加训练。

  对后者,来欧洲长达13年,亲眼目睹欧洲乒乓球由盛到衰的前中国国家队队员、现荷兰队主教练杨建华曾提出相关建议:中国乒乓球想继续发展,必须走美国“NBA”之路,运用本国的人才和市场优势,独立发展,在帮助别国发展乒乓球运动的同时,下大力气发展中国自己的联赛。

  杨建华建议说:“世界乒乓球发展的前景就是中国应当建立诸如美国NBA一样的国内联赛,开发中国国内的市场,然后把中国的市场向全球发展。同时把欧洲或者其他各地的优秀球员都吸引到中国来。这也是世界乒乓球发展的最高境界。”

  据悉,欧洲人乒乓球衰落的主要标志,是该洲的基础比起10年前越发脆弱。近几年由于欧洲选手国际比赛成绩不行,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小,现在在中国之外的乒乓球市场上赚钱已非常困难,而与此相反,中国乒乓球市场化改革却在不断深化,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有识之士均认为,中国创建乒乓“NBA”的时机已经成熟。如同美国NBA一样,中国乒乓球运动可以抛开一些国际乒联专门针对中国选手的规则限制,制定有利于本国选手发展的规则。当有一天中国果真有了乒乓球的乔丹和大卫·斯特恩,将不仅使中国乒乓球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美国NBA已成为全球的篮球中心,它代表全球最高的篮球水平和最发达的篮球市场。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将很有可能构筑起一个乒乓球的“NBA”,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乒乓球圣地。

  新世纪的首届世乒赛已然落幕,在人们欢呼中国队辉煌常在的同时,也期待着世界早日少一些尴尬,涌现更多富有特色的优秀队伍,为风云变幻的世界乒坛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王励勤:第一个“大球王”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服务|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