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5月22日 星期

   

新闻观察
科普:我们在哪里落后了

本报记者 张双武

  5月20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科技活动周”落下帷幕。这一周里,“科普”大规模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刚刚出炉的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上海高学历群体中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13.4%,比美国1990年同类群体达标率低11.5个百分点。

  据一项对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的调查显示,对创造发明持消极态度的青少年的比例正在上升。而在去年的一项对北京市公务员科学素养的调查也显示,北京公务员总体科学素养得分刚刚及格,近40%的公务员不知道DNA这个热遍全球的名词最早出自生物领域,近一半人从未上过网。

  我们的科普,在哪里出了问题?

  渠道不畅通,目标有误区

  就目前而言,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渠道大致有这样几个,一是社会教育系统,二是科学展馆系统,三是新闻出版系统。

  但当一群孩子兴冲冲地来到科普馆时,有时接待他们的竟是展厅大门上的铁锁。一些科普场馆很少举行科普活动,常设科普展览也时开时停,有的甚至把科普场所租借给歌舞厅。

  科普场馆火不起来,青少年科普读物的发行量近几年来也在减少,科普刊物的种类和内容出现萎缩,科幻小说等青少年喜爱的科普文艺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最令科普工作者难堪的是学校方面的不配合态度。好不容易组织起科技活动来,一些中小学校却不支持学生参加,认为打乱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去年年底,我国引进的世界知名科普大片《探索》和《国家地理影片》,无疑在国内科普市场投下了两枚重磅炸弹,引起人们对国外科学文艺作品新一轮的关注。对于国内科普因何难出优秀作品的讨论已不断见诸报端。一位业内人士发现,除了体制问题、资金问题、作者队伍问题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对科学文艺而言,唤醒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而国内的绝大多数科普作品却一直以后者为目标。

  不是自上而下,应是平等交流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多年来,我们的科普工作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而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培养。

  什么是科学精神?具体地说就是对任何科学发明和发现都应该问一下真假,可靠还是不可靠,绝不崇拜权威。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说,应该按照市场的观念重新理解“科普”的含义,“科普”一词有“从上到下”的意思,表示懂科学的人在向不懂科学的人传授科学知识,有灌输的味道。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大多数“科普”作品从策划和创作之初就把“科普”作为目的,其思路大多是科技工作者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让公众明白一些专业知识。武教授曾对某些报纸刊登的“科普”文章分析后发现,90%以上的文章以简单传播知识为主。带着这样一种思路创作出的作品往往很难让青少年读者买账。

  事实上,在英文里找不到与“科普”相对应的单词。国外的科学文艺作品强调公众与作者的平等交流,作者从来不认为公众是无知的。在发达国家,人们认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并不是专门为科普而写作,但他的《昆虫记》等许多著作却成了不朽的科普经典。

  1角:一个中国人一年的科普经费

  如果马路上有一角钱,也许现在很少有人会去捡。可是,它却是由财政支出的一个中国人一年的科普经费。

  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说,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这是全国各省市对科普投入的一个默认的标准,有的地方人均科普投入甚至只有三四分钱,听上去像个笑话,但却是事实。

  投入不足直接的后果首先表现在科技展馆少,展示手段陈旧落后。据了解,全国现有科技馆大约200多座,而且多数名不符实,其中拥有常设科普展览的科技馆仅30多座;展厅和教室面积占建筑面积30%以上的科技馆仅有1/5,相当一部分科技馆存在着科普功能薄弱、场地被挤占挪用情况。我国所有科技场馆建设投资的总和,还不及法国维莱特科学中心这一个综合性的大型科技馆投资的30%。美国现有各类科学博物馆480多座,其中现代科技馆150多座。

  由于缺少大投入,我国目前几乎没有敢与风行的《探索》、《发现》叫板的科教大片。中国科协负责人分析说,我们现在的科普创作远没有五六十年代那么火热,近些年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创作的积极性不高,一个最简单的原因是评职称、晋级时,科普作品“根本上不了台面”。

  在全社会营造科普的氛围

  在发达国家,科普被排在各类公益事业的前面,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除了政府投入外,相当的投入来自社会。一位研究人员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企业如果赞助公益事业,会享受减免所得税等政策。

  在北京刚刚闭幕的国际周上,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家新世纪论坛”科普报告会赢得了满堂彩,与以往类似活动不同的是,此次科学家报告会不是免费的,每场门票150元。在目前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科普走向市场,或许也是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子。

  一些专家认为,现在高水平的科普作品创作人才、翻译人才、编辑人才和发行人才严重匮乏,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的热情不高,都与中国科普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市场化程度不足有关。科普要想做成一项大事业,需要激励机制和法律保障。

  据悉,北京市向社会首次推出科学技术普及创作与出版专项资金以来,尽管已经投入160万元资金,却没有征集到一部科幻小说作品,更不用说科幻诗歌、科幻童话等科幻文艺类的作品。由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资助科普创作,北京在全国还是首创。

  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为全国科技活动周。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说,设立全国性的科技周,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各界力量,营造一种科普氛围,引起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不断加强。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真安认为,过去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对当时科技知识的总结概括和普及,现在有“千万个为什么”、“亿万个为什么”也不止。科普是一项关系整个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事业,需要科协、文化宣传机构、博物馆等社会各个部门行业和机构的重视和积极参与来共同完成,及时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传达给公众。

  日前,由国内著名院士撰写的科普丛书已付梓,我们期待着真正“科普热”的到来。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社区|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