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6月9日 星期

   

高校助学贷款知易行难
专家呼吁:尽快建信用“身份证”

本报记者 刘声

  ■本报西安6月8日电

  日前在西安结束的全国高校勤工助学、贷款工作研讨会上,大学生个人信用问题成为与会52所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他们呼吁,尽快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在大学生中培养我国个人贷款活跃、守信的优秀群体,为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提供成功的模式。

  “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个人信用作抵押,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句极有吸引力的话,半年多来,随着助学贷款新政策的实施,却渐渐失去了美丽的光环。

  银行界坦言: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跟踪追贷难度大。如果“学生想失踪,我们真是连传票都不知发到哪儿”。他们问:学生贷款有信用吗?

  学生们坦言:“不敢贷,不愿贷。”据浙江大学今年2月的一项调查:全校只有13.4%的同学已经申请或准备申请助学贷款。未申请的主要原因是:26.98%的学生“怕还不起,不敢贷”,25.95%的学生“怕被人瞧不起,不愿贷”,31.52%的学生认为“贷款还要还,不如申请困难补助”。大学生对自己的信用没有自信。

  在助学贷款推行中,大学生个人信用盲区日渐凸现。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李伟说:“一位美国学生说得好,我没有钱,但我有信誉。如果贷款大学生能够百分之百地偿还贷款,银行还会如此顾虑吗?还贷不在于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因素,而在于大学生的还款意识、还款行为。因此,讲究信用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处梅岩说:“我们算过一笔账,假设有1000元,用它发放奖学金、助学金,通常只能一次性资助一名学生,对于大学4年的费用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但如果用来做国家助学贷款的贴息,按5年期6.21%的利率计算,则能盘活3万多元,基本支撑一个贫困生读完大学。这样一个金融常识,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要加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力度,帮助大学生确立“贷款上学”的新型消费观念,培养大学生的自强、自信、自尊,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学业。”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通过发放助学贷款,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在银行贷款买房、买车的潜在客户,对银行也颇具吸引力。宁波大学黄映芳说:“现在需要银行、学校、学生个人及家庭共同配合,尽快建立起面向学生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一方面考察学生本人的品德表现,一方面收集整理申贷学生的家庭收入及申贷人自身消费信息、已有的学术成就,然后核实申贷人的还款信用。各银行之间还应共同建立个人资信评估网,以便及时掌握和沟通贷款人的情况,使风险得以化解。”

  令人欣慰的是,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雏形,已在部分高校出现。据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处处长白学龙介绍,自去年以来,西安交大已经建立和完善了助学贷款的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使贷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还建立了贷款学生信用档案,把学生的贷款情况与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及学习情况如实记录在案,在学生毕业时,装入学生档案,供用人单位和社会监督。去年,该校申请贷款学生有800多人,已发放贷款200多万元。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社区|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