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1年6月14日 星期

   

基础教育视线
尽最大可能优化教育资源

本报记者 谢湘

  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都无法阻止社会上持续高涨的“择校热”。有专家认为,这是家长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思考和选择。因为,现实中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而言还是非常稀缺的,而不同的学校对孩子的将来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前途。

  一方面是老百姓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教育部门目前可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二者的突出矛盾成了一个谁也无法忽视、谁也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解决矛盾的钥匙在哪儿?江苏选择了尽最大可能优化教育资源。

  美丽的五里湖东岸,几年前崛起了一所新的学校———无锡市东降(“降”左去阝换土)实验小学。

  这是一所按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要求,易地重建的一所高标准、高质量的小学。学校耸立着十几栋教学楼,综合楼、科艺楼经曲折的长廊连接浑然联成一体,标准的运动场、标准的游泳池、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容纳千人用餐的食堂等设施完善。它可以容纳全镇学龄儿童来上学,每天早上、下午都有校车按时接送。

  过去东降(“降”左去阝换土)镇的小学基本都办在学生的家门口。由于施教点分散,办学水平不平衡,校与校之间的差别很大。镇党委认识到,只有改革办学模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并实施适度规模办学,才有可能让每个农村儿童都能享受到现代化教育,真正体现教育的平等。

  年轻的校长张盘荣告诉记者:这样办学的结果,优化了教育资源、优化了土地使用、优化了师资配置、优化了经费投入,实现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像东降(“降”左去阝换土)这样的学校,在苏南新建了很多。

  团干部出身的南京市教委主任徐传德,还是老习惯,喜欢“跳出教育看教育”。

  看到手头开始有点钱的校长们,他总是忍不住要大声提醒几句:“不要把校园建得像广场、把教室装修得像宾馆、把校长的办公桌搞得像大班台,还是要多注重一些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

  在他眼里,教师素质的提升要比建设一座高楼更重要。因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不仅难以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即使业已形成的教育理念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于是,南京教育投资的导向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即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转变。

  就在前不久,南京市出台了一个28条内容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若干措施”,上面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有着明确和具体的计划:

  ———每年投入30万元,实施“四五园丁工程”,在“十五”期间培养50名名校长、50名~100名名教师、500名学科带头人、5000名教学骨干;

  ———每年投入100万元,开始对600名骨干教师实施市级培训;

  ———每年投入200万元,实施高层次教师的培养工作,从今年起,每年选送5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以访问学者的形式进一步深造提高;

  ———每年投入50万元,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教育硕士班”,5年内为中小学培养300名教育硕士;

  ……

  这些计划并没有停留在纸面上。今年南京市已经拿出培训经费800万元,重点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20名教师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理工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即将起程;132名教师拿起了读在职研究生的课本。

  “有时候,一个人就能影响一所学校。这样的事多做一些,坚持做个三五年必见成效,那时候,我们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会充足得多了。”遥想未来,徐传德很有信心。

  如果说无锡市、南京市是花大力气在培植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狠下功夫,苏州市则是更强调教育科研在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方面的先导作用。

  苏州市在市和县(市)、区一级独立建立起教科所(室),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全部建立教科室;建立了“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评选制度。“九五”期间,全市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近70项,校级课题上万项。

  教学科研为教育决策提供了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依据。苏州市以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为参照系,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蓝图,把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推动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工程来抓,使苏州市的基础教育确立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既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又保持适度超前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

  截至2000年,苏州青少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受完率超过99%,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5%,适龄青年大学毛入学率达到28%,青少年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3年,已经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90年代初的教育发展水平。

  现实中的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从江苏大力优化教育资源的尝试中,我们不是看到了很多很好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娱乐|社区|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