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6日

星期

   

文学期刊导读
浮华背后
――五月小说速读

冯雪梅

  女作家张欣的小说依然写得很好看。在我读她新近的长篇《浮华背后》(《收获》2001年第3期)时,看到了她的另一部作品《沉星档案》在拍电视剧的消息。

  不可否认,张欣的小说很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作,因为故事好看,情节曲折,是很好的都市言情范本。《浮华背后》也不例外。看起来似乎是以前些日子很出名的一起特大走私案为蓝本,层层叠叠地写出了许多故事和人物,又有很好看的爱情,由于情节的吸引,一口气读下去不成问题。当然不必细读,可以一目十行,好奇心在这时占了上风。不是所有小说都是经典或名著,能让人产生阅读的冲动不失为一种成功。速读之后也难免对情节的不真实产生怀疑———当然,我知道小说本身是虚构的艺术,但这种虚构是建立在诸多细节真实的基础上,都假了就让人起疑,以至于怀疑作者驾驭文字及情节的功底。张欣显然对官场之争之险缺少真切的体察,所以她写爱情可以写得没有道理———爱情原本就无理由可讲,但是写官场写政治就少了底气。倘若要对《浮华背后》评分,我以为它能及格,但算不上太好,不及张欣诸多手到擒来的都市言情小说。

  在《大家》上有贺晓情的一个小长篇《花瓣糖果流浪年》(2001年第3期),讲述一个年轻女子异乡漂泊的生活,文前有一段话足以概括全文:“毅然离别已经安安乐乐的窝,她踏上了不归的漂泊的路。哭也好笑也好痛也好错也好,她在折腾着追求者……”我不喜欢这段话,觉得它说得太白太具象,少有情趣,可能是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了阅读小说时的苛刻眼光,由此而使得我对作品有些微词。这是作者的长篇处女作,可以说是真情流露,颇具写实之风,但我并不以为它在内涵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过人之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流浪经历和情感经历,看完了最多明白女主人公几年里干了些什么,再往深处讲就是“迁徙路上的风景”,“……主人公流浪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找到一处安居的房屋,还更意味着为自己的感情找一个‘家’的愿望……”(葛红兵《评〈花瓣糖果流浪年〉》),但我没读到张重光在评论小说时所讲到的:“……作品有声有色的叙述背后所蕴积的一种一言难尽的沧桑感,丰富的情感生活,难以摆脱的无尽的悲哀和痛楚,以及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对贪欲的痛切抨击,对人生的峻切思索,多么辛酸,多么诚恳,又是多么鲜明、独特。”这些话将作品说得太深厚,可能是我阅历太浅,缺乏如此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所以,我从中读到的只是一些没有太多新意的浅浅感受,不深厚贴切,也不痛彻心腑。

  同期《大家》上何立伟的《跟爱情开开玩笑》倒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绝对不应该离婚的男人离婚了,一个绝对不该结婚的男人要结婚,爱情是什么,有时候不过是开开玩笑,但玩笑里却藏着无奈和心酸,让人笑不起来。轻松里的伤痛往往比拉着人家硬说伤痛动人。另一篇作品《松明老师》里,残雪以其惯有的阴冷讲述大学教师松明的生活(《花城》2001年第3期)。那个性情古怪的松明老师在惨淡抑郁的生活里克制隐忍,那应该是属于另一种非正常生活状态下的人物故事。我不大喜欢残雪的作品,因其郁悒凄黯少有亮色,让人透不过气来,也就谈不上阅读的快感和美感。

  5月的《北京文学》是一期优秀作品选刊,诸如《谁家有女初长成》之类许久以前的作品重新以“优秀小说”的面目刊发,没有新作,炒炒旧饭而已,白白浪费了一期刊物,不过对编者而言,倒也省事了。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