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4日

星期

   

本报特稿
早熟的瓜 中看不中吃
――由中青队看中国足球的“劣根性”

本报特派记者 曹竞

  以这样的结局,这样的方式踏上回家的路,无疑为中青队的世青赛之旅平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然而,在我们对小将们“轰轰烈烈地死”感动的同时,却无法不对他们的未来忧心忡忡。他们就像那些被功利瓜农突击施肥、打激素,以期卖上好价钱的“早熟瓜”,外表看上去光鲜,却终因缺乏内涵,免不了被淘汰、被淹没的命运。在阎“掌门”信誓旦旦地说要给中青队3年输球时间的时候,却忽略了他们身上已有的劣根性,或许是3年又3年也无法消除的,如同“早熟瓜”一样。

  劣根性之一:技术粗糙化

  球员技术粗糙,是一直困扰中国足球界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老问题,这支中青队身上同样具有这样的“劣根性”。当我们的队员拿出“猛虎下山”的气势扑将上去的时候,对手却使出“一巧破千斤”的功夫,将咱们的狠劲儿化于无形,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球员的尴尬。如果说这一点在与美国、乌克兰队交手时,给人感觉并不强烈的话,在以脚下功夫细腻著称的南美球员面前,我们就“原形毕露”了。人家不管是前场还是后场,可以随意地过人、突破,在极小的范围内,可以游刃有余地做着传切配合。与智利一役,我们的球员被对手快速的出脚、准确的传接球弄得全体“对不上点儿”;阿根廷几名前锋的反击、渗透,竟然牵制住我们大部分防守兵力。

  尽管我们击败了美国队,攻破了东道主的大门,但这两粒进球应更多地归功于曲波的速度及插上的突然性,要不然令当地媒体印象深刻的也不会仅仅是“中国长城”。中青队守强攻弱的特性,正是技术粗糙所致。沈祥福不停地把整体、气势挂在嘴上,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中国球员技术上的缺陷,难怪沈祥福在中智之战后一不小心说出了“实话”,“足球就是由传接球组成的,而我们球员在打基础的时候太不注重这些细节”。中国球员从开始触球那天起,受到的便是拔苗助长式的培养。如此违反规律的成长方式,又怎能不受到规律的惩罚?!

  劣根性之二:思维复杂化

  20来岁的小伙儿,因为大赛经验缺乏,在场上显得拘谨,这很正常。但我们的球员却因为“早熟”,思维过于复杂,甚至功利化,这可就与20岁本应具有的直率大相径庭了。

  与乌克兰队打完之后,不少球员表示战术指导思想不明确,不知道该攻还是该守。而沈祥福曾告诉记者,他不但没有要求队员守平,反倒一再强调要“以我为主”,争取胜利。可惜在探明对方不思进攻的想法后,不少队员的思维也随之“跟风”,以致场上指导思想变得极不明确,场面亦难看至极。打智利队更是如此,尽管沈祥福一再强调对手会破釜沉舟,但咱们的球员却偏偏喜欢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然后产生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到了场上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功利是中国球员从小便耳濡目染的,他们因过早地接触“成人思维”而“早熟”,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只能是一种必然。

  劣根性之三:教育填鸭式

  “填鸭式教育”是中国人教育方式上普遍存在的弊病,中国足球界也不例外。无论国内媒体还是当地媒体,均指出中青队的打法过于教科书化,尽管沈祥福对此加以批驳,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技不如人的前提下,寄望于整体优势弥补个体不足,这种思路没有错。但如果以为像武侠小说中那样摆出一套“北斗七星阵”什么的,便可以不变应万变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对手在变,自己队员的状态在变,应敌之策同样也得变。更何况足球场上需要灵感,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这正是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认为中青球员所缺少的东西———意识。对阿一战中之所以能够攻破对方大门,便在于沈祥福改变了对曲波的使用方式。但这种“偷袭”式的方法,只能用一次,被对手洞悉后,便成了可以预见的模式,防守起来并不困难。中青队在本届世青赛上显得攻击乏术,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同时与我们的进攻方式及传球线路过于死板,缺乏想像力不无关系。

  不少人对米卢的训练方式并不理解。其实,米卢恰恰是在培养球员的球感,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不同于“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我们经常感慨中国球员缺乏创造性,缺少鲜明特点。试想,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球员,又怎么可能不一样呢?!

  劣根性之四:管理家长式

  中国体育界讲究的是刻苦训练、严格管理,但这些能否得以执行,其前提还在于球员自己的思想。足球在中国率先走上职业化道路后,在“金钱炮弹”的重击下,很多球员迷失了方向,在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渐渐淡漠,前途与“钱途”混为一谈后,再指望用“爱国主义教育”或是家长式管理来感染或束缚,结果只能是管得住皮囊管不住心。

  中青队因为大部分球员还没有正式进入联赛,管理起来还算容易。尽管如此,一些所谓“大牌球星”的做派,已经给队里带来影响。个别球员自恃天赋极高,训练不努力,却很懂得跟经济挂钩。知道适时地为自己的个人赞助商做广告,结果招来球队赞助商的不满,队里也是议论纷纷。

  其实,中青队球员的本质还是很纯朴的。但因为文化素质较差,欠缺独立思考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以致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所以,这也对中国足球界固有的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如果这种严格管理变得有名无实,将无法达到真正的效果。

  这支中青队是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后的第一批“成果”,但我们并未从这批“成果”中看到太多令人欣喜的成份,反倒是他们身上的“遗传基因”,使我们对他们的发展前景陷入迷茫。尤其他们已经或即将浸入联赛的“大染缸”里,将来的成色会是怎样可想而知。尽管这批球员展示了自己,也打出了应有的气势,但中国足球日积月累的“劣根性”在他们身上依然暴露无遗。既然这批球员身上没有质的变化,中国足球又何谈质的飞跃?!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7月3日电)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