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22日

星期

   

“学习型”城市
――对上海的另一种解读(二)

本报记者 吴苾雯

  3年前,阮峰颖揣着幼儿师范毕业文凭和梦想,从浙江一个靠海的小镇来到上海。没想到寻找工作却屡屡碰壁,因为她除了一张中专文凭,别无他长。

  在找工作过程中阮峰颖发现,在这座城市,不管是白领阶层还是蓝领阶层,不管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几乎人人都在学习,时时都在学习,这个城市有数不清的就业机会,但是机会却只青睐有准备、有真才实学的人。

  阮峰颖选择了继续读书深造与打工的艰难之路。经过两年刻苦努力,她取得了档案管理大专自学考试文凭、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证书、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和全国旅游部门经理资格证书。通过学习,阮峰颖在这座人才济济的大都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一家国际旅游公司的计划调度和国际导游。她感慨万分地说,是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是学习使我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和幸福。

  选择了开放,必然就选择了竞争。10年前,当上海决定敞开大门,海纳百川时,她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比的是科技水平和发展速度,比的是人才素质和综合实力。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上海提出了“要努力把上海建成适应新时代的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今年初,这个目标又被列入上海市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不断学习,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时尚,一种鲜明的个性。一个星期二的中午,记者走进淮海路附近的上海图书馆。从一楼到四楼,几乎每一个阅览室都座无虚席,连地上都坐满了捧着书阅读的市民。在一家公司做总经理的麦女士告诉我,她的公司就在图书馆附近,她几乎每天都利用吃午饭的时间到这里来看看书,如果哪天有事没来心里就不踏实,这已成了一种习惯。到图书馆读书已成了许多上海市民的一种习惯。张璐是一所职高的学生,她告诉我,学校已经放了假,她准备整个暑假都呆在图书馆看书。问她为什么不在家看书,她笑着说,这里好,这里有读书的气氛。

  图书馆馆员古葆舜告诉我,这里每天都是这样火爆,为了占个座位,不少人一大早就来了,图书馆平均每天要接待1万多名读者。

  每逢周五,浦东金桥通用汽车公司开往同济、交大等高校的班车总特别挤,车上的乘客大都是去大专院校“充电”的职工。仅车身车间,200多名员工中就有一半人在夜校和各种成人大专学校学习。今天的学习能力就是明天的生存本领。为自己的未来投资,已成为许多上海人的选择。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提高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掌握更多的知识作为参与市场竞争、谋求更大发展的重要条件;越来越多的企业职工通过学习,做到“精一门、会一门、学三门”,成为“智能型员工”;越来越多的人自觉通过各种途径补充更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连颐养天年的老人也将学习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

  据当地媒体报道,全市藏书百册以上的家庭已达到50余万户,参加各类读书活动的市民达到300万人。1994年至今,全市有300万人次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150万人获得能力证书;有47万人次参加通用外语水平考试,31万人考试合格。仅去年,利用业余时间到各类非学历教育机构学习的市民已超过200万人次。

  在这里,出现了许许多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虹口区有半数家庭进入社区学校学习;长宁区仅江苏路街道就有学习型楼组466幢,学习型家庭9638户;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连续4年举办“终身教育节”,使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使“学者有其校,教育有渠道”。上海市公共图书馆面积10年间增加了近一倍,达到4.3万平方米。而且,每个街道和乡镇都建起了图书馆。在这座城市,每个层次、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合自己需要的学校和学习组织,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工作乃至退休,始终都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再就业培训,一个多层次、广辐射、全方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上海人实现终身教育开辟了广阔天地。

  据统计,上海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非学历教育机构、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社区学院、老年大学已多达1100多所。上海市还鼓励有条件的大学、中小学和科研院所在双休日打开校门、院门,向社区开放,让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图书馆、电脑室、视听室、语音室为市民学习所用,使其成为市民的“双休日教育公园”。

  1999年底,闸北区和田地区的居民,搬进了旧城改造后建起来的新居,他们惊讶地发现,政府出资已经给每家每户建起了一个书架。“书架子工程”为居民创造了学习条件和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原来一些不爱读书的居民也捧起了书。

  为了指导市民学习,上海市还组建了一支主要由教师参加的社区专职文化指导员队伍。据有关部门介绍,到今年底,上海将培训出3000名社区文化指导员,使全市每个居民小区都有一名这样的文化指导员。

  在上海市科协,笔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近5年来,全市创建市、区级科普村(即居委会)601个,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138个,建科普图书馆1277个,科技、科普馆8个,还拥有一支7万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在这支队伍里,不但有科技工作者,还有600多位两院院士、各学科著名科学家和学者。

  当学习成为上海人重要的需求时,凡是文化馆、图书馆、大专院校多的地方,多是上海人居家向往之地。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也瞅准了上海人喜欢文化氛围的心理。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晚上,当地电视台播发一条消息,徐汇区一个新建的小区由于靠近上海交大,楼盘价飙升。

  学习、学习、再学习。正是这种不懈怠的学习精神,使上海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底气十足。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