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30日

星期

   

我们还要踏访多少“无人区”

张彦甫

  近段时间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里每天都有科考人员在羌北无人区考察的成果:不是找到了藏羚羊繁殖地就是发现了大量的野驴……对这些有益于人类进步、发展的科学考察活动,我一向持“鼓与呼”的态度,但这次我却不免有些担心。

  我的担心缘于《中国记者》2001年度5月号的一篇文章《记录一块湿地的消失》———1999年3月,黑龙江电视台记者胡鑫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叶平,一同前往地处黑龙江省龙江县的哈拉海湿地考察。一进入湿地,他们便被那里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清新环境所感染,回来后,胡鑫马上制作并播发了《我省西部地区发现一块保持原始风貌的湿地》的报道。然而,当他们10月初再次进入那块生态宝地时,所见情景却一下子使他们惊呆了:那茂密的芦苇和瓦蓝的湖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黑土地;一行行被推土机翻搅的痕迹清晰可见,长在土里的苇根横七竖八地裸露着———哈拉海湿地已被秘密开发了!

  叶平教授痛心不已:“早知道这样,我宁愿不发现这块湿地,这样也就没有人知道它有多珍贵,也就不会那么快被破坏,那样的话,当地老百姓也就可以多从湿地中受益几年……”

  没有理由不让我对羌北无人区的境遇担忧。这几年,我们在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好像却又给人以“发现一处,破坏一处”的印象:我们“发现”了名满天下的黄果树瀑布,但由于近几年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原生植被几乎已被破坏殆尽。专家预言,用不了50年,黄果树瀑布作为景区将不复存在;我们在新疆塔城盆地中央“发现”了中国第二大优质天然草原———库鲁斯台大草原,但由于无节制地抽采地下水和大面积垦荒,致使大草原的芦苇、芨芨草等高原草甸大面积枯死,已经出现严重沙漠化现象;我们“发现”了周庄这个秀美的江南水乡,由于不堪游人的过度“踏访”,已经风光难再。不久前的《北京晚报》报道:有一个大型生存竞技纪实电视节目“走入香格里拉”正在全国征集志愿者。活动要求参加者在只用“十根火柴,十天的干粮”,“此外不许携带任何生存物品的情况下”,在这美丽的仙境中生活30天。尽管参赛费需要5000元人民币,但报名者仍有挤破头之势。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猎奇”的成分可以是比较大的,但对于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团体来讲,我想总该有一个目的吧?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却很难对其产生积极的联想。

  我们对环保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和财力,但问题依然严重。农民为了生存,不惜放火烧荒,毁坏家园;一些风景名胜区为了挣更多的钱,不惜灭绝一些珍稀物种去开发“配套”的旅游设施,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而现在,我们又在不断发现的“新领地”里制造一幕又一幕的生态悲剧,那我们的生态环境究竟到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这种现象的屡屡发生不能不让人对“科学考察”产生置疑:我们的“发现”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们有人力、财力去“发现”,为什么不去做、或很少做后续文章———在发现后更好地施以保护!

  有专家认为:对自然生态最好的保护就是不去开发。

  就在我结束此文的时候,又从不少媒体上看到“藏北无人区科学考察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除了发现大量鱼鸥,还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颈鹤、斑头雁、藏羚羊、野牦牛向藏北迁徙的趋势等,还配发了鱼鸥翔集的诱人照片。我更无法预料那里下一步的境遇了。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