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30日

星期

   

401大院向中学生掀开神秘面纱
原子能科学院成了新景点

本报记者 原春琳 实习生 秦楠

  7月27日上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打开院门,迎来一批尊贵的小客人。来自原子能院中学的47名同学,走进中国核事业的摇篮,走近钱三强、王淦昌等61名院士曾经或正在工作的地方,掀开了“神秘的401大院”的面纱。

  同学们首先参观院史展室。150平方米的屋子,登时挤满了兴奋的面孔。

  尽管是原子能院的子弟校,可这里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基本都只能从书籍上了解院史。平常连院门都进不去,今天却能到展室参观,这对多数同学来讲,还是第一次。

  “别说我了!就连在这里工作的爸爸妈妈,平常也很少有机会来这里参观。”初三刚毕业的田源告诉记者。在这所中学里,像田源一样,不少同学的名字都与原子能沾边,一个同学的名字干脆叫作袁子能。

  走过钱三强和王淦昌的铜像,同学们来到重水反应堆参观。办过一道道手续,庞然大物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在一位姓林的高工介绍了重水反应堆的历史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之后,同学们好奇的情绪被调动起来,问题一个接一个。“这核反应堆会不会爆炸?”“如果爆炸会怎么样,是轰的一下子,还是慢慢地解体呢?”

  初三年级的贺洋问题尤其多:“老师,反应堆的寿命有多长?”

  “实际上20年就差不多了。70年代我们对它进行改造,一直运行到如今。现在我们又建了一个轻水堆。”林工说。随即,他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知道重水堆和轻水堆的区别吗?”

  下面笑声一片:“知道!一个重,一个轻呗!”

  林工笑了,向同学们详细地解释了两者的区别。

  走完行程的最后一站———快堆的建筑工地以后,同学们在恋恋不舍中告别原子能院。

  实际上,这项“特权”不是原子能院中学的学生们独享的。自从1997年7月核工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此正式挂牌后,原子能院就已经面向全社会开放。

  回首从前,院宣传部强家华部长感触特别深:“很长时间以来,周围的人都不知道这个院子是干什么的,401大院成了这里长年的代称。如果说有参观者,那也只是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而且还是以教学为主要目的。”

  自1997年对外开放以后,原子能院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我们不再与世隔绝,也成了到房山旅游的一个景点。”在今年北京市旅游局主办的夏季旅游景点推荐目录上,原子能院的名字赫然在上。一些学校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原子能院建立长期的固定关系。

  可150平方米的展室面积实在有限,原子能院接待培训服务中心经理史松德说,“我们想宣传,又不敢宣传”。所以,社会上许多人都不知道这里已经成为可以参观的景点。史经理介绍,只要对此感兴趣,打个电话,就可以来参观。可因为接待能力有限,这里一般只接待团体。

  “以后就好了。”强部长告诉记者,院里新建的1000平方米展室明年完工。到时,接待能力会大大改善。最重要的是,科研院所不仅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还肩负着向全社会进行科普教育的义务。“以后要向科普基地方向发展。外界对原子能科学了解不多,其实它可以利用的方面很多,比如医疗、考古等等。”强部长说。

  强部长希望通过本报告诉社会:“学生是科普的主要对象,大众也应该接受核知识的普及。我们不仅欢迎中学生、大学生,也欢迎各界人士来此参观!”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