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31日

星期

   

广角聚焦
环境文学的旗帜是绿色的

实习生 罗昶

  “我不知道,到底是森林属于诗,还是诗属于森林。但我知道,森林里永远弥漫着诗的气息,生长着浪漫和梦想。然而一个声音却说:面对疲惫的山林谁还有心吟诗呢?”———这是“环境文学”作家李青松的清新诗句。如今,洪水、沙尘暴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引发了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忧虑;同时随着都市文明程度的提高,“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开车要开“环保的”,食品讲吃“绿色的”,垃圾不能乱丢,空气强调净化,连同人们的情绪都须“过滤”。“环境”得到了文学工作者的特别关注,“环境文学”概念逐渐形成,一批“环境文学”作品脱颖而出。

  事实上,文学在感受生态危机、呼吁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是十分敏感而自觉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泉根教授认为:“环境文学”是一种以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宗旨与美学追求的,有着明确现实针对性与社会功利性的文学,是一种伴随着人类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而生存环境却日趋恶化的悖反现象产生的充满忧患意识、自审意识、反思精神与伦理精神的文学。

  对于环境的关注,儿童文学似乎比成人文学觉悟得还要早,有许多充满童稚与想像力的科幻作品、儿童故事都表达了“环保”的主题。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里就这样讲:小王子拥有三座火山———两座活火山,一座死火山,他还有一朵骄傲的玫瑰花,他驯养过一只狐狸———尽管后来他离开了它。在他的眼里,凡物都是有生命的,而自然界是带有昭示性的存在,自然的一切都在启示他去探寻爱与生命的奥秘。著名作家冰心的笔下也曾书写出“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的优美意境。

  早年的儿童文学对环境的关注是“不自觉的”,更多的是出于儿童纯真的精神世界中,最接近自然生命源头的那部分感性领悟。而当今的儿童文学,在对环境的关注中则更多的流露出一种“自觉的”忧患意识,在理性的审视中,反观人类自我。近日,花山文艺出版社就率先推出一套《中国少年“环境文学”创作丛书》,首次高扬少年“环境文学”的绿色旗帜。正如这套丛书的责任编辑阎丽在策划文案中所说的:“生态环保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保护地球,保护孩子的生存环境,是一项永恒的绿色工程。这是人类的共识,也是世界未来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

  这套丛书共分8部,既有描写“人与动物”关系、刻画动物世界生存原则与生存困境的小说《狐狸不留泪》、《刀疤豺母》、《绝谷猞猁》、《妃子狐》,又有在幻想世界中巧妙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童话《水妈妈的美梦》、《鲤鱼宝贝》,也有直面当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直接切入“人与自然”课题的纪实文学《“帝国时代”的黄河》与环境小说《远去的深蓝色》。

  丛书的8位作者都是国内在环境文学创作方面作出过特殊成绩并积累了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沈石溪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充满哲理内涵;哲夫出版过《黑雪》、《天欲》、《地欲》等“黑色生态系列长篇”;梁泊的作品多以森林、动物、自然风光为题材,常有计划地采访林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饲养场;李子玉已出版长篇动物小说、长篇动物卡通连环画、动物小说集17部。

  时代呼唤“环境文学”,未来的绿色世界属于年轻一代。《中国少年环境文学创作丛书》正是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让文学带给青少年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一个古老的印第安人曾经对自以为是的白人说出这样的箴言:“当你砍倒了最后一棵树,杀死最后一头动物,捉去了最后一条鱼,当你污染了所有的河流与海洋,你能靠吃钱活下去吗?”这套丛书的最大意义,正在于以特有的文字与格调,表明人世间这一朴素真理。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