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5日

星期

   

与青年谈世界经济发展史(四)
国家干预浮出水面

王东京 孙浩 林(斌贝)

  重建金融、调整农业、复兴工业、恢复贸易关系,以及罗斯福“新政”的产业政策,最终目标都是消灭贫困和失业。“新政”的成功,为困境中的自由经济打开了通道。政府对经济生活不能袖手旁观,成为罗斯福以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基本信条。

  建国后150多年间,美国一直奉自由经济为圭臬。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创造繁荣,也蕴藏危机。“无为而治”的直接后果,是垄断代替竞争。贸易保护和低税收政策,使富者更富,贫者愈穷。多数人口无力消费,生产便出现“相对过剩”。“一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四伏:农产品积压,价格猛降;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大批失业;银行加入股市投机,金融体系险像环生……美国经济像失控的列车,顺着倾斜的轨道飞速下滑,随着1929年证券市场崩溃,自由经济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D·罗斯福入主白宫,掀起“新政”旋风,用国家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清除自由经济积弊,挽狂澜于将倾,美国经济制度由此发生了深刻变革。

  如果说经济震荡是座活火山,金融就是火山口。经济不稳,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赶紧把存款取出来。可银行早已拿储户的钱炒了股,面对“提挤”现金的人潮,一下子傻了眼。痼疾需用猛药,罗斯福上任后第3天,便对金融体系动大手术。新总统下令银行歇业整顿,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对银行全面清查,同时严禁黄金出口,暂停外汇交易。经过严格审查,多数银行重新开业,金融恐慌渐渐平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恢复金融秩序,并非一招就灵。为了重建金融,政府采取了分步手术法。第一步放弃金本位。国会通过《黄金储备法》,美元贬值59.06%。此举提高了出口竞争力,减轻了低收入阶层的债务负担,物价开始稳步回升。第二步手术历时三年,目的是规避金融风险。1933年和1935年国会先后通过《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增加上市公司透明度,建立证券发行保证金制度,对银行贷款购买股票实行控制,限制交易人员、中间商和经纪人从事证券买卖。1933、1935年两个《银行法》相继出台,使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离,减少了银行的股市投机;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降低个人存款风险;对始建于1913年的联邦储备委员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组,设立公开市场委员会,通过控制贴现率、利息率和准备金比率、公开市场业务,加大政府对银行的监管力度,金融控制权由华尔街转到了华盛顿。

  俗话说,无农不稳。对危机中的美国农业,新政府一刻不敢放松。1933年3月,国家农业信贷局成立,1亿美元低息贷款发放到农民手中,农业债务、农场抵押问题得到控制。大萧条期间最苦的是农民,增产不增收,愁坏了种田人,出路只有一条,限产增收。1933—1938年,国会先后通过两个《农业调整法》,政府与农民签订协议,减少种植面积,压缩蓄栏量,有计划地减少农产品供应。政府还采取保护价收购余粮、出口补贴、谷物保险等措施,稳定农业,拉高农产品价格。“新政期间,1000万英亩棉花被犁掉,2000万英亩土地休耕,600万头猪仔被宰杀。这些怪诞做法招致种种非议,可农业收入增加了1倍,农民不再闹事了。政府还利用生产资料价低的有利时机,大搞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农村电气化。到1940年,全美输变电线路横跨主要农产区,20世纪中叶,美国农村基本实现了电气化。

  企业间无序竞争、垄断盛行,是造成经济衰退的一大原因。罗斯福不管在野党的风言风语,把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管理的思想,用到了新政的工业政策上。

  1933年5月,《国家工业复兴法》颁布,由政府出面,协调各行业工会统一行动,制定公平贸易和竞争规则;组织工人与雇主谈判,就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再就业达成协议。3年内制定行业法规746个,95%以上的工人获得了劳动保障权。20世纪20年代,以控股公司为主的垄断组织,欺行霸市,左右政府,是没人敢碰的“刺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新总统力排众议,果断向垄断组织开刀。政府在早先的《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基础上,制定了《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对控股公司实行肢解和管制,二级以上的控股公司被依法取缔,股市中的投机巨鳄销声匿迹。《反价格差别对待法》和《米勒—泰丁法》等法案,保护小商人、小业主,抑制大制造商、大经销商、推动了工商业的公平竞争。《通讯法》、《商船法》、《民用航空法》、《运输法》的实施,将交通、通讯业管理权收归政府,行业垄断的坚冰打破了。

  恢复经济光靠国内市场不行,搞好对外经贸关系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罗斯福的前任就很不会办事。1930年,胡佛总统签署斯穆特—霍利法案,大幅提高关税,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新总统上台后,敦促国会通过贸易协定法,开展多边贸易谈判。到1939年,美国同22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关税率平均降低13%,为“过剩了”的美国经济打开了国外市场。

  重建金融、调整农业、复兴工业,恢复贸易关系,罗斯福“新政”的产业政策,最终目标都是消灭贫困和失业。这个“结”解开了,“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整个经济就能进入良性循环。扶贫济困需要政府掏腰包。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自由放任时期平衡预算的做法不灵验了。新总统敢想敢干,提出“复式预算”的新理财观,把用于救济、复兴经济的赤字开支列入“非常预算”,后来干脆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借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赤字财政成为“新政”的一大特色。钱的问题解决了,往下的棋路便如行云流水。政府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大搞社会救济。对高收入阶层课以重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接济穷人。通过以工代赈、公共工程创造就业岗位。联邦紧急救济署拿出132亿美元,实施以工代赈计划。先后组织250多万名未婚男青年“上山下乡”,为850万失业者提供了临时工作。兴办公共工程耗资65亿美元,主要由私人承包,通过这种办法刺激社会投资,1932—1937年,私人投资增长12倍。救济、就业问题初步解决后,政府又把社会保障列入时间表。1935年8月,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险法》,养老金、失业保险、老年保险、不幸者救济,都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补助,美国迈出了向福利国家过渡的关键一步。

  罗斯福“新政”,并没有用系统的经济理论作指导。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通论》,首次提出当生产过剩、消费不足时,政府要干预经济,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投资,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复苏。凯恩斯为美国“新政”提供了最佳的理论诠释。“新政”的成功,为困境中的自由经济打开了通道。政府对经济生活不能袖手旁观,成为罗斯福以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基本信条。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