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6日

星期

   

机遇一次不放过
――海尔之路(上)

本报记者 罗旭辉

  今年4月5日,是海尔集团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美国卡绍郡政府为感谢美国海尔工业园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就业做出的显著贡献,决定无偿将美国海尔工业园附近的“协作大道”命名为“海尔路”。

  以中国企业品牌命名美国道路,这在美国是前所未有的。命名揭牌仪式上,面对前来祝贺的美国政界要员、金融界、企业界著名人士和当地媒体,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非常自豪:“海尔路象征着中国名牌产品在国际上的崛起!”

  1984年,张瑞敏接手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时,面对的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烂摊子。如今,海尔拥有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一天营业额相当于1984年的40倍。在2000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估中,海尔以330亿元位居家电行业之首。

  抚今追昔,张瑞敏感慨地说:“海尔之路越走越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对机遇,一次也不放过。”

  海尔第一次抓住重大机遇,是1984年创业之初。当时,中国家电工业刚起步,电冰箱产品整体技术水平低,三星级以上产品一家也没有。张瑞敏将目光转向国外,与德国利勃海尔合作生产四星级高档电冰箱。此后,整整七年,张瑞敏心无旁骛地带领职工创名牌。为使职工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他曾命令职工用大铁锤将76台质量有缺陷的冰箱砸烂。

  “当时,国内电冰箱厂有100多家,有些厂家由于只看到冰箱供不应求,急功近利扩大产量,忽视了市场对高质量冰箱的潜在需求,后来都倒闭了。”张瑞敏说。

  海尔面临的第二次重大机遇,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当时,国内经济形势迅速高涨,受国内商机和国际上兼并联合风潮的双重驱动,许多企业开始涉足多元化经营,但大多无功而返。失败者的教训和随之而来的非议,使一些有条件搞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也裹足不前。

  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从1992年到1995年,海尔先在青岛市开展兼并,将海尔品牌由冰箱扩展到冰柜、空调和洗衣机。1995年开始,海尔将兼并触角伸向贵州、广东、湖北、安徽,进一步扩大白色家电生产规模,并将产品扩展到黑色家电领域。此后,海尔又实现向以电脑为主的米色家电领域的跨越。

  1991年,海尔销售收入为11亿元,1997年,销售收入达160亿元。

  1998年前后,中国经济不景气,需求不足,多数企业靠对企业损伤力极大的价格战争夺市场。而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内外市场加速融合。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占有30%左右份额的海尔,再次抓住机遇,及时实施战略转移,加速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

  目前,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工业园8个,工厂48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万个,海尔国际化发展框架已经搭建。美国《福布斯》杂志8月号刊登的资料表明,海尔集团已经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六。

  正如因特尔总裁葛洛夫所说:“在转折点上,旧的战略被新的所代替,使企业能够上升到新高度。”

  而海尔的经营者,却更愿意将屡屡抓住机遇的原因,归结于海尔人永无止境的奋斗精神。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敲门,这扇门敲不开就换一扇敲。机遇就是这样,突然有一天一扇门开了,我们就进去了。没抓住机遇的企业,往往是要么从来不敲门,要么敲不开就放弃,还怪门太紧。他们和我们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门后没有目标。”

  张瑞敏至今忘不了,创业初期,海尔刚开始引进德国生产线时,为了实现当年投产,工人干部们提出“要冰箱不要命”的口号;忘不了一位普通女工因患绝症,临终前提出让灵车从海尔门前经过,再看一眼自己企业和同事的请求;忘不了一位销售员开车给潮州一位用户送洗衣机,车在离潮州两公里时出了问题,拦了很多车不停,为了企业信誉,自己毅然背起75公斤重的洗衣机走到用户家……

  海尔副总裁周云杰则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一位欧洲经销商要海尔开发5种适合欧洲消费者需求的冰箱产品。为了满足客户要求,海尔科研人员主动开发了5个系列、25种产品。那位经销商本来只想向一个国家出口,结果25个产品全要了,分别向欧洲不同的国家出口。看到海尔人这种开发速度和市场意识,他还将原准备给其他厂家开发的新产品告诉海尔,表示两个月后回来看样机。结果第二天他临走时,海尔科研人员已连夜把样机准备好了。

  “我想起了25年前的菲利浦……”望着眼里布满血丝的海尔科研人员,那位经销商当场说。

  辉煌已成往事。以创中国人的世界名牌、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海尔人,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机遇。他们又在“敲门”了。

 

机遇青睐创新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