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13日

星期

   

创建新城
――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寻踪之七

本报记者 李菁莹 黄勇

  走进有“中国农民第一城”之誉的浙南龙港,现代化工业园区、高尚典雅的住宅区、绮丽喧闹的街区,以及气派豪华的涉外宾馆、衣着光鲜时髦的青年……让我们惊讶不已,因为这仅仅是个“镇”,更因为,17年前,这里只是零落分布在海边的3个小渔村,是“只见人流过,不见人住过”的一片荒芜土地。

  龙港的诞生和发育,没要国家一分钱:到2000年,总人口23.1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9亿,工农业总产值85亿,其中工业总产值占了97%,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004元。龙港一镇,富及内地一县,与内地城市相比也不逊色。

  农民是龙港真正的拓荒者、投资者和建设者,是龙港城市化的主体。

  打了一辆富康出租车,在龙港街区转悠,一不留神“闯”进了镇高新技术工业园,龙港两家产值过亿的企业,就坐落在该园区内。

  没有和主人打招呼,我们走进了其中一家———浙江省曙光印刷公司,一个农民成长为浙江省印刷行业龙头老大的传奇创业故事映入脑海。

  17年前,龙港在全国率先突破了二元户籍制度的禁锢,敞开大门,欢迎农民进城,联合农民造城,只要拥有固定住所、生活来源等基本条件,就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龙港热”由此迅速形成,周边乡镇的农民,携家带口、自理口粮,纷纷涌进龙港,按城建规划,自建住宅落户。

  仙居乡朱家岛村的村民朱诗力,也被这股热流裹挟到了龙港。

  聚集了人气之后,龙港开始聚集建镇的资金。土地,是财富之母。龙港,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土地制度的禁区。1983年,人们还在一个劲地争论农民拎一篮鸡蛋进城换盐巴,是走什么道路?分田单干、承包到户又是什么主义的时候,龙港已经开始“买卖土地”,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土地有偿使用”。

  从全县各地迁来的农民,在龙港买地建房,开始在这片土地创业。朱诗力在龙港买了房,做起了印刷业务的中介员。

  这时,龙港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提倡多种经济形式一起上,积极扶持个体、私营经济。

  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和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极大地激发了进城农民的创业激情。小商、小贩、小工为主的家庭作坊式经营雨后春笋般生长。

  打工有了积蓄后,朱诗力毅然加入到创业大军,1986年,倾其所有,与其他两位合伙人筹资6万元,建起了装潢印刷厂。

  龙港第三次率先在全国进行股份合作企业制度改革,朱诗力的印刷厂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企业开始滚动式发展,到90年代初,资产已达到几百万元;1997年,浙江曙光印刷公司成立,注册资金2000万元;1999年,公司进口了德国的海德堡五色印刷设备,是以前生产效率的20倍;2000年,公司的总资产超过了5000万元,产值1.08亿元,利税1000万元,成为全省印刷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朱诗力式”的故事在龙港俯拾即是,“朱诗力们”建起了1247家股份合作企业,它们已成为龙港工业经济的支柱;建起了私营企业281家、个体工业8000多家,成为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了龙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集聚。在龙港,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吃印刷饭,甚至一桶油墨、一张纸都可在龙港批发到,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印刷产业群和产业链。而塑料编织、毛纺毛毯等产业亦然,共同推动着龙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阅读朱诗力的“发迹史”,实际上是在阅读龙港的发展史。而农民进城创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龙港走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龙港的发展,为中国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诸多有益探索!

  (下期请看“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寻踪之八”《进城返乡》)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