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18日

星期

   

青年看点
瞧这群“玩火”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 周欣宇

  8月17日,记者走进设在北京青年宫的大运会火炬传递办公室,墙上红底白字的大型公告牌便跳入眼帘:“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火炬传递已有106天”。

  该办公室主任冯松青告诉记者,106天里,火炬已走过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传递已进行到倒数第一站。尽管沿途历经严寒、酷暑、狂风、暴雨、高海拔等种种严峻的气候挑战,可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火炬至今没有在交接仪式上出现任何问题”。

  百余个日夜,近百个城市,熊熊燃烧的火炬一路安然。而为此,北京青年宫火炬传递办公室的一群年轻人则“消得人憔悴”了。

  据冯松青介绍,自打当上这个“苦差”,这群年轻人就完完全全成了火炬的守护神。他们成立了火炬传递小分队,专门维护沿途火炬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刚把火炬从厂家接回来时,队员们总是摸不透它的“脾气”。火炬能经受多强的风?下雨天能否照常工作?多大的火苗才既利于观赏又不易熄灭?为了降服不听话的火炬,小伙子们个个心急如焚,白天摆弄还不够,又通宵做起了试验:给火炬注满气体,点燃,不错眼珠地盯着看,一分一秒地计算火炬燃烧的时间。

  4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为测试火炬的防风性,他们穿着棉大衣在深夜的风中一跑就是几小时,然后再回办公室细心琢磨火炬的构造,把零件一个一个拆下进行改装。经过一番“鼓捣”,火炬现在能抗8级大风。

  冯松青笑言自己的部下如今个个都称得上“火炬问题专家”。传递活动开始前,队员们经常带着火炬到上海的生产厂家解决问题,后来一狠心,干脆配备了一个工具箱,里面不仅有厂家提供的各种零件和工具,还增加了一些自制的专用工具。从此,遇到问题队员们都能自己解决,传递正式开始后再也没因使用问题向厂家求援。

  尽管摆弄火炬的本事越来越高,队员们对待火炬的谨慎劲儿可一点儿没松懈。每场交接仪式前,小伙子们都要把每一把火炬拆装、检查一遍。他们事先要确定火炬中是否充满了丁烷,如果不慎混进了氮气,一定要设法排除,否则就会缩短燃烧的时间。然后再试着点燃几分钟,让燃烧趋于稳定。交接时则实行三处保障:火炬交接过程中及其前后都有备用火炬,火炬保障车始终与火炬手同行。

  这还不算,火炬传递时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气。青海湖的一幕令小伙子们至今记忆犹新:由于海拔近4000米,使用常规的方法很难顺利点燃火炬,队员们反复试验寻找窍门。那天恰逢雨天,点火难上加难。小伙子们不厌其烦地试了一遍又一遍———转个风向,变个角度,改变火苗的大小……

  成功了!有趣的是,附近的人们看到熊熊燃起的火焰以为火炬手跑到了,一下子把几个小伙子团团围住,争相拍照留念。

  数月间,队员们深爱上了这项工作。张庆武近日刚刚从西藏回到北京,从5月开始,他一路护送火炬走过河北、天津、黑龙江、上海、浙江、香港、澳门、陕西、四川、西藏等十几个省市,每到一地,“时差”还没倒过来就又匆匆上路了。他最直接的感受是:“到了贵州,刚刚能咽下浓烈的麻辣口味的食物,就又出发去西藏了,再被高原反应折腾得死去活来。”

  “与象征青春、和平、友谊的大运火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充满了激情。”作为火炬传递小分队的一员,张庆武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火炬传递不仅是大运会开幕式的号角,更是除北京以外全国各地青年感受大运、参与大运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

  张庆武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完整地跟随火炬传递的全过程”。因工作需要,小分队成员的流动性很强,没有一个人能参加全部30站的传递。所以,张庆武的遗憾也是小分队所有队员的遗憾。

  “人能在年轻时有这样一段经历不容易。我准备用笔记下来,或许能给以后的火炬传递工作提供一点经验,也给自己留下一段值得永远珍藏的回忆。”小伙子言语之间深情拳拳。

  冯松青感慨万千:为了大运火炬的熊熊燃烧,这群“玩火”的年轻人也付出了自己燃烧的激情。而正是千千万万青年的激情汇集一起,大运火炬才长燃不熄。

  (本报北京8月17日电)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