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1日

星期

   

焦点透视
德国:要经济 还是要移民?(下)

本报驻德国特约撰稿人 侯树人

  该条例不顾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也不考虑世界各国争抢IT人才的残酷现实,而是硬性规定:电脑人才要么必须是大学IT专业毕业,要么来德国的年薪超过10万马克,才可得到德国签证,而且,也最多只能在德国居留5年,此后便得走人。

  这一规定虽然也的的确确解了少数公司的燃眉之急,但劳资双方都怨声载道,认为“规定”太死。因为,很多德国自己的电脑人才并非高校毕业,而是经职业培训或从其他专业改行半路出家,而且最缺人才的年轻的新技术公司现行支付给电脑技术新手的年薪通常只有该规定的一半左右(其他则靠给他们提供股票期权当作额外津贴)。更何况,公司老板认为,外籍人才不通德语,难与德国同事沟通不说,要在仅凭审核简历后并确定给他们10万马克年薪(加上老板要为此另行支付的各项税收、保险等,老板的实际支出便高达14.6万马克),按照德国现行的工资标准,无异于强迫他们高价隔山买牛。而“电脑人才”却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工薪不高不说,税赋之重却世界闻名。10万年薪最后进个人腰包的只有五六万,税后收入明显偏低。5年之后就得“滚蛋”的规定,更使得电脑人才在德国期间被迫接受“客籍劳工”这一身份,无法很好地安排他们的个人生活,更严重影响他们的个人长久发展计划。

  尽管如此,去年8月1日,德国的第一张“绿卡”发给了来自印度的一名IT专业人士,还是在德国闹得沸沸扬扬。强烈反对绿卡制度的政治家们居然毫无常识,似乎对世界各国争抢人才的残酷现实一无所知,甚至提出幼稚、过激的口号,公然喊出:宁要德国孩子,也不要印度人(意即:要从德国孩子中培养IT人才,不要外来移民人才)。深怕外来移民抢了德国人的饭碗。

  殊不知,德国的这个条例自身条件苛刻不说,而且德语难学而且用途又小,为此,只有傻瓜才会去为德国在“5年卖身契”的约束之下卖命。难怪行内人士谈及这一确实也吸引了一些第三世界电脑人才的规定时无不认为,德国是暂时用“傻瓜政策吸引了瞎眼人才”,德国网罗IT人才的计划落空自然不足为奇。

  目前,德国政府有意亡羊补牢,移民法正在依照移民委员会的建议紧急草拟之中。由于移民、难民、劳力市场等矛盾总是被朝野各党有意无意地搅和在一起,导致内政部长现在不得不承认,要在议会通过移民法,路途仍然异常艰险,但他对扫除障碍充满信心,满怀希望于今年年底由议会通过《移民法》,让德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

  然而,综合分析德国的现状,人们不难发现,即便《移民法》在年底获得议会通过,德国恐怕也很难如愿以偿,轻易从第二、第三世界拣到便宜,揽到大量其他国家免费培养的劳动力甚至高层次人才。因为,德国在国际社会中“保守、排外”的形象恐怕不是一纸《移民法》便能云消雾散的。德国还在工资、税收以及德语本身在用途上面的限制等方面面临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竞争。很多在德国享受完免费高等教育的外籍人才,甚至不少德国本地的顶尖人才,最终还是选择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传统意义上的移民国家发展去了。

  可以预见,德国若不努力扬长避短,建立一个宽松、开放的移民制度,那么,德国要想走出劳动力匮乏、高新技术人才奇缺的困境将是十分困难的。

 

德国:要经济 还是要移民?(上)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