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2日

星期

   

什么样的力量值得我们喝彩
――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发展座谈会实录

本报记者 张坤

  我们常说农民工是“弱势群体”,那只是针对他们在城市的地位和权利而言。其实他们是一个极具活力、能量极大的群体,缺乏的只是环境和机会。因此,在对务工青年提供帮助和支持时,不应只把他们看作被动的受惠者,而应将他们作为积极的能动力量。

  仿佛突然间,我们感受到这个庞大青年群体蕴含的力量。他们被称为城市边缘人,但城市已经离不开他们,城市因他们有了更多的压力和动力,有了更多激情和活力。当然,他们还面临许多不公,还有许多困惑和烦恼,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们奋力向前的脚步,因为相比于20年前怯生生走进城市的一代,新一代进城务工青年更成熟、自信,正如他们自己说的:“我们不需要怜悯,需要实在的帮助!”

  为他们喝彩,其实就是为我们自己喝彩,为这个时代喝彩。一次座谈会仅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愿全社会都为他们的前行加油。

 

  李学谦:中国青年报连续在头版推出《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寻踪》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这次座谈会目的是进一步探讨如何为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城务工青年这个庞大的青年群体,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稳定。他们不是城市的包袱和累赘,而是城市的建设者。但是对这个群体,还有许多歧视和限制。希望大家围绕“自信、自立、创业、成才”这一主题,对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的地位和作用、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创业行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创业的素质要求、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创业的政策环境等问题发表看法。

  一国两策,城乡分治——何时实现真正的公平就业?

  胡鞍钢:我最先是从新加坡《联合早报》,看到转载中青报有关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寻踪的报道,有意思的是,在转载对我的专访文章时,有意识地强调了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经济还会持续高速增长20年。判断的依据是:伴随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大迁移,至少还将持续20年。每年都在剧增的进城务工青年正是人口大迁移的主力军。

  然而目前城乡两种制度、两种身份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瓶颈。目前我国各城市对农民工(以务工青年为主体)实行三种模式:一是“门户开放”模式;二是“限制就业”模式,在一些城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农民工的限制性政策;三是“半开放歧视”模式,许多地区在招收外来劳动力方面,采取“先本市、后外地,先城市、后农村”的歧视性做法。

  从今后发展看,为了促进中国结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政府必须逐步建立真正的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必须从敌视性、歧视性向友好型、平等型转变,实行“一视同仁”的原则。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劳动安全和享受当地城市居民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善待农民工、平等地对待农民工,一是发放“打工证”,使其劳动合法化,取消各类限制性、歧视性就业政策和规定,鼓励就业竞争;二是发放“暂住证”,使其享受城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三是取消户籍制,建立住户登记制,成为城市新市民;四是使其享有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平等参与城市社区公共事务。

  黄平:以进城务工青年为主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潜在的其实已经有3至5亿人,但这么一个巨大群体,却似乎出不了什么人才,候鸟式地飞来飞去,被社会所忽视,实际上,他们是城市建设者,具有潜在发展巨大空间。

  中国正在创造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亟需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而长期以来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局面,不利于这方面的发展。目前城乡隐性失业和半失业的问题日益外显化,创造就业成为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新课题,而前提应该是建立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进城务工青年理应享有与城市青年一样的公民待遇。

  韩俊:目前不少限制农民进城的措施发人深思,比如配额制、征收税费、就业条件苛刻、发放职业保留证,等等。

  这些措施虽然从眼前看能堵塞一些城市问题,但其对城市长远发展消极的影响更大些。所以我十分赞成以正面的建设性的目光关注城市务工青年的生存发展问题,在制度和政策上做好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做好三种服务:即信息、培训和创业服务。

  李京文:从长期看,入世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和经济规模扩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既增加就业机会,又要求提高就业质量和人员素质;从短期看,入世必然对我国传统行业和原来的就业格局产生巨大冲击,有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短时期内减少。

  面对这些新形势,进城务工青年和整个就业工作将面临新的问题,如何适应这种形势,继续组织好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是一个新课题。

  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1、在城市就业中,采取对抗性扩张政策,放开经营,大力支持、加快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2、加快城市化,积极扩大进城青年的就业门路;3、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进城青年的就业素质与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4、加快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法规制度建设。

  “弱势群体”?

  谭深:我们常说农民工是“弱势群体”,那只是针对他们在城市的地位和权利而言。其实他们是一个极具活力、能量极大的群体,缺乏的只是环境和机会。因此,在对务工青年提供帮助和支持时,不应只把他们看作被动的受惠者,而应将他们作为积极的能动力量。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和帮助他人。比如在广东,当地青年有一种非常好的组织———义务工作者的组织,就是由共青团组织的,目前参加者和服务对象只是当地人。能否考虑将外来务工青年也吸收进来,同时将外来群体中遭遇意外者也作为帮助和支持的对象?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本地青年和外地青年的交流,在帮助别人中培养外来青年的公民意识。

  外来农民工的权益、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利益相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城市的制度安排、管理方式、社会生活的组织等等,就不能把这样一个重要的部分排除在外。将外来务工群体作为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劳动力来接纳,将他们的生活和发展纳入本地的发展计划和社会生活,是外来务工群体集中的城市面临的问题。由于我们实行了几十年的城乡二元体制,各种分割的利益格局已经形成,要想一下子改变是不可能的。但是建立“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很有必要,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可以做很多建设性工作。

  一个是“建立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说“利益相关者”是认识,“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就是行动。就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的支持系统,主要依靠已有的乡土网络,一般的情况下,他们被隔绝在务工地主流社会之外。这使他们的利益和要求缺乏顺畅的表达和实现渠道。由团中央提出并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非常令人振奋,我们期待着一个新的“希望工程”的出现。

  进城务工青年是农村中比较优秀的一批人,培训应力求使他们在精力最旺盛时期多学习些东西,为今后发展做一定积累。

  仲伟超:外来进城务工青年在个、私经济发展方面,已成为上海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谁也不会再小瞧我们这些“乡下人”了,我们自己也越来越自信和成熟。

  最近,由一群务工青年发起,政府各级部门协调,成立了一家进城务工青年联谊会,这应该是全国第一家社区进城务工青年联谊组织。街道团工委书记当会长,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广大务工青年更是看中这个自己的组织。比如我们为联谊会开了一个进城务工青年信箱,是一个务工青年自己掏钱用铝合金精心做成的,街道要给他钱,小伙子脸都涨红了:“要什么钱!这是我们自己的信箱啊!”

  务工青年联谊组织的建立,是令人振奋的事情。这说明了政府认可了我们为上海经济建设的贡献,没把我们看成一般施舍、打发的对象。

  建议是否可以由共青团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在更大范围组建“进城务工青年联谊会”和务工青年“创业指导中心”,结合“千校百万计划”,开展法律、文化、创业技能的培训。建议在政策、信息、资金、政治待遇等方面建立扶持务工青年的创业机制。

  王元成:我认为,进城务工青年身上所固有的传统美德正是对城市文明的有益补充。进城务工青年一定要自信,我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体验,就是刚进城的农村青年朋友,特别不容易发现自身长处和优势,其实特有的纯朴、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对打工、创业很有益处,我们改变了自己,也在改变着城里人。

  知识可以改变进城务工青年命运

  王元成:如果退回20年,回想一下那时候对农村青年进城的境遇,人人看不起,到处遭唾弃,根本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创业。而20年过去,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只要发奋努力,自强不息,就一定会有所作为。

  有农村青年问我,想在城市立足最主要靠什么,我都会坦诚告知:千万别光盯着挣钱糊口,满足现状,要勤奋好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我是一个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农村苦孩子,是书本、知识充实了头脑,开阔了视野,使我在创业的路上始终感到有信心,有底气。从在小镇上开书店,到进城打工,后自立门户办名片印刷社、计算机学校、电脑公司等,从未间断过学习,通过自学,先后考取了专科、本科学历,目前正在攻读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

  曹新华:我是当年差几分未能跨进大学门的农村落榜生,虽然几分差距改变了命运,但我从不放弃心中的追求:只要努力付出终有所获。

  我毅然走出山村走进城市。第一次选择就是北京,我认为这里极具挑战性,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一能陶冶思想情操,二能锻炼人的坚强意志,三能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在艰苦打工时,一有空我就看书学习,以弥补在学校没有学到的东西。我从一名普通工人走上了管理岗位,说实话我并不安于现状,从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我真诚地希望社会各界能为我们提供更多学习培训机会。

  杨宜勇:我认为进城务工青年中创业者的素质应该是:更高———文化素质更高;更远———志向更加远大,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更快———接受新生事物更快,包括新理念、新制度、新技术。

  创业的路不是用鲜花铺成的

  孙广美:初中毕业后,我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先后到过山东河口、东营、济南等地,做过买卖,摆过地摊,倒卖过啤酒,批发过服装,开过商店,当起了个体老板,在打工过程中我完成了资金、知识和经验这三项积累。

  创业的路不是用鲜花铺成的,而是布满坎坷。开始建农场时就遇到重重阻力,家人不理解,朋友有顾虑,有的还冷言冷语,但凭着我的信心,加上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我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配套当年见效。

  今年10月1日,我的新农场将要开工,新的艰苦的创业又将开始了!

  邱金发:我在上海打了十几年的工,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然而这是多么不容易的路啊!如今返乡创业,在家乡投资办起亚洲最大铜矿。

  我天天加班到深夜,有人说你已是老板了,何必这么辛苦?我说创业者是停不下来的。厂里招聘了1000多名当地农村青年,我告诉他们:你们不必挤着火车去城里打工了,在这里努力干,一样会有出息!

  但我知道,要真正把上海“搬”回家,不仅仅是多盖点楼和厂子,还要领着当地年轻人一起走段长长创业路,这条道路艰苦,但充满希望!

  返乡创业怎么变成了“关门打狗”

  韩俊:为进城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实在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因为从现实中发生的一些现象看,表面上有些地方政府召唤有一定资本、技术、经验的进城务工青年返乡创业,但由于配套措施不健全,创业环境不好,往往造成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后遭遇种种刁难挫折,民间有个难听词叫“关门打狗”,虽难听,但还是有警示意义的。

  各种莫名的费用远远高于各种税,一辆中巴车营运中各种部门收的费用竟是税的23倍,太离谱了!我认为这不是哪一个部门就能做好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都来重视,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好好反省自己:不仅真正吸引、留住返乡创业务工青年,更要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

  邱金发:我当年是背着蛇皮袋去上海打工的,多年以后走上了创业之路,比较内地的家乡和上海等沿海城市,各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特别在观念上,内地需要思想解放。比如在上海一个星期就能办下来的证照,在内地需要1个多月,即便证照齐全,内地也会有一关一关来卡你,各种罚款让你发懵。税务、工商,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官员,俨然以城里人的眼光看你,你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发迹了的乡下人,为返乡创业者创造好环境———在他们的脑子里还没有形成一种共识。

  刘光明:我在研究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新课题中发现,对于返乡创业来说,制度、政策上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资金问题。不少务工青年学到了一些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以后,由于融资的困惑,制约了创业的热情,目前还没有将务工青年贷款问题提上日程;比如制度具体操作和执行问题。中央提出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而当下面具体执行时,却依旧设置层层壁垒,限制城乡就业,制定歧视性土政策;比如税收等制度亟待健全完善。一是费比税多,罚款多,许多具体部门和你打交道时给脸色看;二是税收制度执行僵化、教条。

  我们不需要怜悯,需要实在的帮助

  王元成:读完中青报的这组报道,我受到强烈震撼。中青报以全新的视角,给了我们进城务工青年理解与支持,字里行间渗透一种关怀。我们的确不需要怜悯,而更需要的是实在的帮助,长期以来没有人反映我们的声音,更没有人从创业和发展角度关注我们的成长。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社会舆论将目光投向我们这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杨宜勇:我很高兴今天座谈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撇开同情和怜悯,我想更多地从进城务工青年创业所需政策环境角度谈点建议:

  宽松———政策不要限制太多,政策不要限制太死;农民工应该与市民拥有同等的就业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一些部门不要借管理的名义收费,不要收费以后就不履行管理的职责。不奢优惠,只求平等;宽容———城里人不要另眼相看,城里人不要挑三拣四;乡下人城里人都是人,你出力我出力皆有利。你不歧视我,我不嫉恨你。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宽待———给他们一些爱和扶持。小额信贷,解决创业资金短缺问题;搞好场地规划,给他们预留发展空间,等等。

  徐惟成: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大批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广大进城务工青年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同时,他们又与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在一段时间后又回乡创业,成为新时期工农联盟的一种特殊形式。

  农村青年进城务工的同时也就接受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和熏陶,他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增长才干,磨砺意志,成长为现代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学习的机会。

  农村青年进城务工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各种矛盾,因此迫切需要党、团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为他们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组织起来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

  共青团中央开展“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一项重要行动,希望在这个计划下多做一些扎扎实实的事情。

  我建议:一、进城务工青年中有不少共青团员,希望能为他们进城后找到组织创造条件和机会;二、希望在各级青年联合会委员中有一定名额,吸收进城务工青年中优秀的代表人物;三、希望能为进城务工青年创办一份杂志,帮助他们学习知识,解疑释惑,为他们提供交流人生道路上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心声的机会。

  服务进城务工青年发展需求

  胡增印:进城务工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进城务工青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支推动力量。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的生存状况远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创业潜能还远不能得到发挥。社会各方面都有责任关心、支持和帮助他们。共青团组织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就是为了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状态,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发展需求。其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要在进城务工青年集中的新经济组织和社区普遍建立团组织和青年组织。二是要鼓励进城务工青年接受各种培训和学历教育。三是要以健康向上的打工文化丰富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联合有关部门解决侵害进城务工青年权益的突出问题。五是要积极争取政策,提供各种创业辅导和服务。六是要表彰进城务工青年先进典型,树立进城务工青年良好形象。团中央按照这6个方面,今年将为进城务工青年办10件实事,以带动各级团组织竭诚为进城务工青年服务,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进城务工青年的良好氛围。

  从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高度竭诚为进城务工青年服务

  赵勇:进城务工青年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从改革的角度看,进城务工青年是改革的天然推动力量。他们的流动本身是改革的产物,在流动过程中,重组、再造着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从发展的角度看,他们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既推动了城市新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城市需求,又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资本、新的技术、新的观念,为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稳定的角度看,他们的流动是中国社会结构长期稳定的重要条件。大量进城务工青年在城乡间流动,密切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联系,缩小了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巩固和加强了新时期的工农联盟。可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将伴随现代化的全过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相对稳定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

  支持和帮助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发展,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在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的条件下,走低成本、内生型的道路,进城务工青年的创业发展有力地催化着这一进程。进城务工青年的流动伴随着信息流、资本流、技术流,增加了城乡市场的活力;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购买力的增长,增加了市场需求的拉力;进城务工青年大量进城,给城市工业化增加了低成本扩张的动力;他们的流动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给就业提供了巨大的推力。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为进城务工青年办好事、办实事。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做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是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共青团组织扶持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发展,要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推动社会形成共识,引导全社会尊重进城务工青年的人格、劳动和公民权利,把他们作为平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和创业者。二是推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使他们逐步享受平等待遇。三是要扶持进城务工青年自主创业,培养大批中小企业的创业带头人。四是要依法维护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困难,为他们营造成才创业的良好环境。

  各级团组织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实实在在地为进城务工青年服务,把广大进城务工青年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改革、发展、稳定上来。

  参加座谈会的人员还有:

  李京文 原中国社科院计量研究所所长

  谭 深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夏春廷 北京市个体工商户

  王 军 北京市青年律师

  首都新闻界有关领导和记者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