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3日

星期

   

美术观察
全球化为艺术带来的焦虑

陶勤

  新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纪,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影响、渗透更为加剧;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只要与国外多交往就不难发现,西方的政府、美术馆和院校似乎都在为最前卫的艺术开道,而且认为一般观众越看不懂的作品越显得高级,越有纯艺术的价值,甚至说不理解就是最大的理解。西方发达国家正企图通过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文化上谋求霸权,鼓吹“世界文化”,即所谓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世界变成了一个“大村落”,而文化也将逐步失去其民族和国家的特征,让位于那些具有统一包装、世界特色、适合于任何民族的“世界文化”。在这种文化扩张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的民族性受到威胁,部分亚洲国家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文化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产生了种种忧虑。

  国际上的有识之士已开始呼吁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要保护文化的多样化。文化的魅力是个性的多样,文化的乏味是面貌的雷同。文化传统、审美趣味、自然地貌、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乃至美术材料、技法等等综合因素形成了一个国家美术的特殊性,而如果各国的美术均被“同化”,那必然会使原本多姿多彩的世界美术百花园显得单调乏味。强权和霸权势力在谈到文化交流时喜欢标榜“艺术不从属于政治”,而他们恰恰是顽固地从政治目的出发,把兴趣放在一些对历史无知、对现实不负责任、对未来缺乏理想的青年身上,处心积虑地按欧美的模式打扮他们,鼓励他们“离经叛道”,而且出钱、出力给予支持,培养出所谓“前卫派”、“政治调侃派”、“持不同政见派”。这种文化上的侵略与扩张,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警惕与不安。连西方记者都怀疑,如果以西方人的价值观、审美观来评判和决定世界各民族艺术的重要性和水平高低,这是不是殖民主义的又一种形式。

  中国美术的长河中既奔腾着传统艺术的巨流,也涌动着现代艺术的新潮。可悲的是,新潮中有许多不择手段以哗众取宠的非艺术的东西,并还在不断地向着畸形的极限发展。特别是某些仰人鼻息、东施效颦般追逐西方行为主义的所谓艺术家已经完全违背了人类共同的基于心理、生理结构健康感知的审美规律,倏然逆反地步入令人作呕的反美学极端。

  中国艺术的现代形态只能在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推动和制约中生成,亦步亦趋地跟随西方后现代主义绝不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正途,也难以获得生存的条件。

  当然,对于现代派的影响也应该加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患上“恐现代病”。以前我们对借鉴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顾虑颇多,在这方面显得被动和拘谨。而事实上,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海外有了解这方面的需要,不少外国人非常想了解当代中国艺术家在做什么。对中国现代艺术群体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些借鉴外国,包括“现代派”创作手法、艺术技巧的;融合东方与西方的美学观念,或用抽象的语言打破绘画与工艺的界限等富有探索精神的青年;还有些“新生代”中的艺术家考虑的不是去适应某种幻觉中的“国际标准”,而是以参与的方式与西方的文化艺术共同形成一个当今世界的文化形态,他们把各种材料、装置集成、声像传递、场景意识等作为物象语言,作综合把握、运用,用以表现对象、传达观念与情感。我认为,对这部分艺术家,我们应该负责任地介绍出去。当然,我们始终要清楚,这只是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小的方面,与我们一贯提倡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主流美术不能相提并论。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