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5日

星期

   

青年专家服务团紧急“扩军”的背后

本报记者 王方杰

  这两天,团郑州市委的招募热线一直响个不停:既有报名青年专家服务团的,也有预约青年专家服务的。仅三四天时间,就有30多名40岁以下的各类专家踊跃报名。

  团市委的这一热线是8月20日公开的。当天,团郑州市委和郑州市青年联合会在媒体上发出“求救”信号,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青年专家服务团。原来由他们组建的“青年专家服务团”面对汹涌而至的需求“请柬”,其服务规模和范围已经力不从心,亟待社会各界专家的加入。

  团郑州市委学校部张玉海告诉记者,从7月10日至今,青年专家服务团搞了6次巡回服务,受到了远近村民异乎寻常热烈的欢迎,每次都被远道赶来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每次都是到下午两点以后才能脱身。

  “这是时代的呼唤。”在介绍组建青年专家服务团的最初原因时张玉海十分肯定地说,在过去的三年里,郑州共青团组织通过开展各种科技服务活动,领办科技项目116个,落实资金200多万元,创产值1亿多元,收获颇丰,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尽管各级政府都有科技推广部门,但因为资金、人力有限,农民得到面对面的直接服务还很难,农民的科技意识也不强。团市委曾经征求各乡村农民的意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技服务?但回应者寥寥。二七区、金水区开通了科技110电话,但农民也极少光顾。可见,要让科技走入千家万户,必须对农民提供更多面对面的直接服务。

  但问题是,以往组织的专家人员不固定,临时性强,随机性大,很难适应农民群众的要求。临时组织起来的专家,事先对农民的需求没有太多的了解。在参加过一两次服务活动后又换人了。要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必须有一支稳定的科技专家队伍。他们不是临时凑数的,也不是靠某个组织硬拉来的,而应该是对农民有深切感情、有深切了解、满腔热忱的青年志愿者,这样才能保证进行经常性的巡回或定点服务。

  其次,农民在科技方面的疑问和问题五花八门,牵涉到许多学科和技术,虽然不一定很高深,但有时也让并非百科全书化身的专家直冒虚汗。棉花打杈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红薯翻秧子到底能否高产?西瓜长到拳头大小时,外面看着好好的,为什么不再长个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西瓜栽培的专家,就很难知道这是因为西瓜得了根线虫病。如果不知道是什么毛病,当然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组织一个专家服务团,就可以把这些常见的问题分门别类,逐个研究,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进行一次科技知识大普及。

  与以往任何时期不同的是,农民群众对科技、对市场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多地方,农民关心的不再是具体的技术,不再是粮食、果品、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而是怎样提高效益,怎样赚钱。比如在中牟县,连年大蒜、西瓜大丰收,可卖不出去,全赔掉了。科技人员在下乡时,越来越多地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你别教我怎么种西瓜了。如果咱们一块种西瓜,你们未必有我们种的产量高。你们就帮帮我们:怎么弄些别人没种过的瓜果种子?怎么种些市场上稀缺的东西?怎么种些能挣钱的东西?或者,我们负责种,你们能帮我们联系销路吗?这些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问题,牵涉着比较效益、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与市场、政府与农民关系的大问题,仅仅依靠一两个专家,显然难以解决。必须组织专家顾问团,进行全面调研攻关。

  田野的呼唤,得到了城市专家的回应。自7月10日专家服务团成立以来,先后有50多名专家到乡村、到田间地头提供各类科技、医疗、文化服务。但出人意料的是,专家们出动得越频繁,农民的热情越高,专家团天天为专家人数太少而犯愁。

  河南省轻工干部学校的经济师张德辰是打进应聘热线比较早的一个。他说:“我是研究市场营销的,如果能把知识和研究奉献给农民,应用于实际,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

  (本报郑州8月24日电)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