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7日

星期

   

种植紫花苜蓿损失千万元
“草业革命”为何成了泡影

江新辉 本报记者 任彦宾

  七八月份,正是呼伦贝尔草原牧草长势最好的季节,而鄂温克族自治旗(县)6万多亩紫花苜蓿基地却一片枯黄。人们惊愕不已:两年前,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牧草种植中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北京中新公司在鄂温克旗巴彦拖海镇和陈巴尔虎旗陶海地区种植紫花苜蓿还被称为“牧草革命的样板”,而现在,怎么6万亩紫花苜蓿几乎全部死亡了呢?

  1998年,北京中新公司进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以每亩35元的价格租赁了巴彦托海镇6.2万亩草场,第二年种植了5万多亩从美国引进的紫花苜蓿,按双方达成的协议,5年后,这6万多亩土地连同苜蓿草和网围栏一并归还当地政府。

  紫花苜蓿属多年生的豆禾科牧草,不仅营养成分高,而且经济价值可观。据中新公司技术顾问、中国草原科学研究所马志广教授讲,前两年苜蓿草长势喜人,亩产干草可达200~250公斤。鉴于种植的成功和紫花苜蓿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呼伦贝尔盟称该项目是实现牧草革命的样板,准备在全盟大力推广“成功经验”,掀起一场草业革命。

  然而今年春天,苜蓿草大量死亡造成了至少上千万元的损失,草业革命成了泡影,中新公司在呼盟地区的办公地点也人去楼空。

  前来调查苜蓿草死亡原因的马志广教授接受了记者专访。

  马教授首先肯定不是种子问题。他说在去年中秋节时,他曾陪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前往陶海地区参观过苜蓿种植基地,当时已经割过两茬的苜蓿依然有40公分高,长势喜人。如果是种子问题,肯定不会有那样的长势。他认为苜蓿大量死亡的原因是冬季的气候异常变化。因为去年冬季呼盟最低气温达到摄氏零下40多度,持续了近一个月,而且没有积雪覆盖;死亡的苜蓿根部的韧皮部与木质部脱离,且没有病虫害的痕迹,也证明了苜蓿死亡是由冻害引起的。

  此前,记者曾了解到中新公司在引进种植紫花苜蓿过程中没有经过中试阶段,不符合引进牧草种植的规范程序,这一说法得到了马教授的证实。他介绍说,中新公司在引进种子之后,只在温室中进行了栽培试验,便在第二年大面积种植了7万亩苜蓿。而对于一个新引进的苜蓿品种,至少要经过3年的观察,才能断定是否适合本地区生长。中新公司的做法,缺乏科学论证,这是紫花苜蓿死亡的深层次的原因。

  据一位长期从事苜蓿草研究的不愿透露姓名的草业专家介绍,苜蓿对气候有一个适应范围,而呼盟气候已经达到了这个范围的边缘,一旦出现异常,损失就会很大。他分析说,呼盟不是不能种苜蓿,而是不适合种苜蓿,因为苜蓿只有达到亩产400到600公斤的产量,才能有明显的效益,而呼盟苜蓿产量明显低于这个标准。

  在这位专家看来,最主要原因就是呼伦贝尔地区的倒春寒现象,这也是该地区种植苜蓿的致命弱点。另外,过度的刈割对苜蓿的越冬也有很大影响。他建议,如果呼盟想把苜蓿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最好建立培植基地,大量引进不同品种,逐步培养出适合呼盟地区特点的品种,然后再大面积推广,才能避免巨额损失。“许多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试验最终失败,可这样的教训总是被人们忽视掉。”他说。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专家们认为,发展草业无论从生态、社会角度还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都是呼伦贝尔盟的首选。然而,发展草业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则,把握品种选育的关键,否则还会走类似这样“草业革命”的弯路。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