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8日

星期

   

老鲁家的黄梅戏班(图)

摄影*写文/吴芳

  在老鲁的戏班子里,一个人在一部戏中演几个角色已经司空见惯。演员没有固定的收入,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大小,像过去生产队那样打工分,最低的3分,最高的9分,每月根据戏班里的收支情况按工分拿钱。

 

  在安徽省南陵县,活跃着七八个小黄梅戏班子。弋江镇黄梅戏班子是其中一个规模不大的家庭剧团,演职人员不过14人,其中团长鲁小宝一家人及其侄子、侄媳和徒弟就占了12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是剧团小,但道具、灯光、服装等配置一样不少,为此老鲁投入了5万余元。

  老鲁是南陵浦桥人,17岁开始唱戏,如今已有40多个年头,早年曾唱庐剧(安徽的一地方戏),由于庐剧地域性强,方言重,因而不是十分景气。前些年他开始改唱黄梅戏。这些年,老鲁带着戏班走南闯北,先后到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演出,以维持生计。

  小戏的演出条件十分简陋,找个农家小院,搭个小戏台而已。演员们化妆、吃住全在农户家。来看戏的群众也从不在乎条件的好坏,只要戏唱得精彩,花1.5元钱就能痛快地过3个小时的戏瘾,即使站着、蹲着,他们也不在乎。四乡八邻的群众能够聚在一起一边看戏,一边拉家常,也别有乐趣。

  “现在在城里,民间小戏几乎没有市场,在农村稍好一些,但与过去是没法比的。如遇农事多的淡季,看戏的人就更少!”老鲁忧虑地说。每年的夏初农忙,他都将戏班子带回,一来演员们也有一些家事要忙,二来可以对戏班子进行适当休整。

  到新义村时,由于阴雨连绵,加上演出地点偏僻,因而看戏的人更少,而收费又低,团里这段日子举步维艰。

  “能够维持就行了!”面对演出的窘状,老鲁要求并不高。

  老鲁的黄梅戏班子演出的都是传统古装戏,有《狸猫换太子》、《郑小姣》、《丁良寻父》、《王莽窜位》等几十个,有时也根据群众的需要新编一些折子戏。在戏班子里,一个人在一部戏中演几个角色已经司空见惯。演员没有固定的收入,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大小,像过去生产队那样打工分,最低的3分,最高的9分,每月根据戏班里的收支情况按工分拿钱。

  几天后,老鲁他们准备转场,那里的群众已经来接过多次,正焦急地等着老鲁他们的到来。

  在新义村老鲁住地的农户墙上用粉笔记着几天来的演出情况———

  5月25日:休息

  5月26日:卖票65张(每张1.5元)

  5月27日:卖票155张

  5月28日:白天卖票197张 晚上68张

  5月29日:下雨休息

  5月30日:下雨休息

  5月31日:白天卖票147张 晚上59张

  6月1日:白天卖票171张 晚上60张

  6月2日:白天卖票178张

  ……

 

  拍摄后记

  回到童年

  记得很小的时候,家人带我去邻县农村看戏,心里甭提有多开心。记忆中,我们足足走了有十几里的路,渡过了一条河。戏台搭在田野之上,那天演出的是黄梅戏,曲目无从记起,好像是关于秦香莲和陈世美的故事。台下簇拥着黑压压的来自四乡八邻的老少观众,等散戏回家时已经是深夜。当然,那时我还不满10岁,听不懂戏的内容,不过是专门赶去看热闹而已。

  后来,家乡也来了好多次戏班子,戏台仍旧搭在田野之上,数千名乡亲们乐乐呵呵地一看就是一个多月,过足了戏瘾,而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则趁机狠狠地疯玩了一把。

  再后来十几年,我一直未能看到那样的戏,目睹那样的场景。

  近几年来,在皖南,又见到乡间小戏的踪影,于是,它唤醒了我那几乎消失了的童年记忆,每次去采访拍摄,都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戏还是那些曲目,但演员不同了,观众不同了,更没了昔日的火爆。

  现在,在安徽省除了市一级的剧团仍旧能够勉强维持外,各地的县级剧团已经全部名存实亡或者干脆倒闭,一些热心于戏剧的专业人才或下岗或转行。只有少数演员深入农村,组建了一些民间剧团。这些民间剧团的演员大多农村出身,文化程度偏低,同时,现有的演员年龄结构较大,后继无人。目前这些民间剧团日渐萎缩,演出市场也十分萧条。

  乡间小戏真不应该成为即将消失的风景。

 
  ▲18岁的鲁天秀是团里工分最低、年龄最小的演员,她去年才进团学戏。老鲁说“现在在农村,愿意学戏的年轻人不多了,她很难得!”。   ▲来看戏的观众主要是一些中老年人。
  ▲这样热闹的气氛已经不多见了。   ▲老鲁站在门口等待观众。
  ▲面对不景气的现状,老鲁(左一)时常发愁。   ▲台下的生活,他们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演出前,戏人在农家房舍里换装。   ▲闷热的天气,戴双士穿上行头还未上台,就已经满头大汗。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