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9日

星期

   

助学贷款圆我大学梦

 

  ■编者按:本报近日连续发表《国家助学贷款为何青睐中南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追踪》、《湖南举办助学“拍卖会”》等报道,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河北读者陈诚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中国最早沐浴助学贷款阳光的大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呼唤大学生转变观念,自立、自信、自强,同时也对目前助学贷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这里摘发他的来信,希望大家共同关注助学贷款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我是一名公务员,曾经是个来自偏僻乡村的贫困大学生。回想当年,那份绝望、那份欣喜、那份感恩,至今仍历历在目。是助学贷款圆了我的读书梦,是助学贷款扬起了我生命的风帆!

  我从小就仰慕某名牌大学,梦想走进那片圣地,接受她的熏陶与洗礼。有了理想的激励,我学习特别刻苦,十年寒窗,终于如愿以偿。消息传出,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祝贺,方圆几里都传颂着我的名字,我一时成为学子们的楷模。

  然而,喜上眉梢偏带忧。大二开学时,家里已无分文,而且债台高筑,借钱无门。一亩三分地中挖不出钱来,亲朋好友早已仁至义尽了。怎么办?父母和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无比惭愧,自己已经成年,却无力养活自己,反让家人受罪。我吃不香,睡不着。情急中,我写了一份贷款申请书,到村委会、镇政府盖上公章,带上身份证、学生证找到县长,请求贷款。县长热情接待了我,仔细查看了我的证件,打电话向镇政府、村委会核实后,劝我不要着急,说政府不会不管的。随后,他打电话给县财政局领导商量此事。县长的意思是县政府出面担保,由银行无偿分批提供给我一笔钱,让我读完大学。但我坚持签订合同,毕业后分批偿还。

  倒不是说我有多么高尚,而是有如下考虑: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况且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借钱不还,良心何安?作为大学生,我理应成为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二、我相信自己将来有能力还这笔钱,如果毕业后连自己读书的钱都挣不到,这大学不读也罢;三、我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但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不到一个小时,贷款的事就办妥了。我走出县政府大楼,仰望明朗的天空,做了个深呼吸。哦!世间原来是如此美好!

  县长忧百姓之忧,为民办实事不拘形式,在全国贷款上学尚未形成气候的1996年就勇开先河,工作效率高。这一切深深感动了我,毕业时,我跟县长说想回家乡工作,为家乡做贡献,他特别高兴并表示欢迎。但当他得知我现在的单位想录用我时,就劝我从长计议,考虑今后的发展。他还说,无论身在哪里,只要努力工作,力所能及多做善事,就是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近些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深入人心,许多具体措施也在健全完善中,我真为当今大学生们感到庆幸!令我欣喜的是那些接受贷款的大学生的勇气。“自古英雄多磨难”,但关键是不能因此丧失志向。师弟师妹们,切莫因为出身贫寒而自卑,贷款上学吧,这并不是耻辱,因为你花的是自己的钱,况且,几年之后几万块钱算不了什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未来。

  我现在已经还了我上学时的一部分钱,还有一部分待还。

  当然,除了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外,我觉得助学贷款在具体操作中也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宣传力度能否加强些,助学贷款的各项服务措施能否更便利些,助学贷款能否不仅仅限于一些试点学校,社会能否为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机会等。

  河北 陈诚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