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0日

星期

   

农口的悲哀

东雨

  看了2001年8月17日《中国青年报》上陈杰人先生的《裁减农口的危险思路》一文后,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忍不住将此文看了又看,直至看得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作为一群工作在农业战线上的同志,毕竟,我们的苦衷还是有人理解的。

  自打笔者6年前学校毕业分配到某县农口某局工作后,我就深深体会到了农口人的悲哀和地位的低下。别的不说,就拿机关之间传递文件来说,别的单位发了文件可以理直气壮地打电话叫我们去拿,去晚了还说难听的。而我们发了文件,就得一家一家地去送,有时去一次两次找不着人,还得去三次四次。还有,一些实权部门如人事局、财政局哪怕是一个小科员到了我们局里,我们包括领导在内都众星捧月似地围着他,说好话,递好烟,中午不走了还得宴请。而我们农口即使是一个副局长到了他们那儿,他们也是想理就理,不想理就把你晾在那儿,“等一会”或是“现在忙着呢,下次再来”,一句话就把你打发了。究其原因,还是你农口无权无势,人家不求你而你得事事求人家。不服行吗?

  而与无权无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口所承担的繁重的工作。我们不仅要承担起全县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的业务指导工作,还得应付各种纷繁复杂的上级检查调研、同级参观考察、送科技下乡、农民技术员培训、病虫害防治、产业结构调整等。我们农田的工作人员一个月几乎有25天都在乡下奔波。国庆节7天长假我们从来没享受过,只因为此时正处在秋种的关键时期。星期六、日对我们来说根本不存在。我局仅有的一辆车一年时间就跑了10万公里,由此可见工作量之大。不过,既然选择了农业,每个同志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最让人心理不平衡的是待遇低下。《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有人将现在和几十年前各行业收入进行了对比。几十年前,最富的行业是供销、物资、粮食等部门,最穷的是农、林、牧、渔行业;如今,最富的是金融、保险、通信行业,而最穷的依然是农、林、牧、渔业,且行业差距越来越大。笔者参加工作已6年了,月工资全部加在一起不足500元。而和笔者一同参加工作甚至更晚一点的同学,分在交通、工商部门的,一个月可拿800多元,而分在银行、供电、电信等部门的一个月可拿到1000元以上。

  虽然近几年中央对农业及农村工作非常重视,但政策到了基层也就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何故?由于近年来干部调动频繁,长则四五年一任,短则两三年一任,为了出政绩,一点有限的资金都被用在了城市建设、交通设施,和一些形象工程上,对农业的投入却很少。上述行业不仅是政府的脸面,而且投资见效快,当年投资当年见效,能够给政府带来大笔收入。而农业由于生产周期长,受客观因素制约,投资大且见效缓慢,往往头年投资,需4至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出成效,故农业往往不被重视。由于农口的职能因素,注定了它只能向政府要钱,而不能给政府带来直接财富,又由于农口的人大都属于“软柿子好捏型”(有本事的谁到农口来),故历次机构改革大都首先砍向农口。当然,并不是因此否定机构改革政策。平心而论,县市一级机构臃肿,职能重叠,非改不可。但由于政策变动和机构拆并的频繁性,使得农口机构始终稳定不下来,处于一种动荡状态。光笔者上班这几年,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就几上几下,1993年下放到乡镇,1996年又收到县里,如今又下放到乡镇。与此同时,人员大量被精简,机构财产被侵占。用一位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人散、线断、网破”。如今,机构改革又摆在了县市一级的农口面前,据说精简幅度很大。单位里整天人心惶惶,都在各自寻找后路,工作大受影响。面对这一切,我们不禁要问:工作没少干,白眼没少看,待遇提不高,为什么受伤的还总是我们?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