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7日

星期

   

学习“七一”讲话 实践“三个代表”
高校企业不改革就难有出路
――我在校企9年的感受

许奕进

  编者按 本报“高校企业改制系列报道”发表后,在教育界反响强烈。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实业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许奕进写来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我从事高校企业工作已有9年,贵报所报道的内容与观点,正是我们多年来的体会。希望报道能更好地推动高校企业的深刻变革。

  许奕进的希望,正是我们报道的初衷。为此,我们将许奕进随信寄来的文章摘要发表,以期引起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我们相信,许奕进提出的问题,不是个别的,不是他们一所学校所特有的。每个大学校长和校办企业的领导人,在改革中都必须正视这些体制缺陷,都不能回避这些观念障碍。

 

  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江总书记的讲话给我的启发很多。这里结合校办企业的一些情况,我想谈谈对校企改革势在必行的一些感想。

  从1984年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华南农业科技教育开发公司算起,学校投资办企业整整17年了,却没有开发出一个像样的产品,没有一项专利、成果、商标,也没有稳定的客户和营销网络……我们有的只是经验教训,不断地经营亏损、遭受欺骗、大量浪费。

  办企业本身就有风险,谁也不能保证成功,问题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们都找不出根本的原因,也找不出直接责任人。因为每次失败都是集体领导的失败,都是好心办坏事的失败,领导们、职工们为此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心血。他们都是打工的,成功了拿不到什么好处;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可以赔偿。而且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谁又忍心去追究他们什么责任呢。学校领导也操碎了心———企业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校企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

  我从1997年开始担任校企的副总经理,分管开发部业务。上任伊始,干劲十足,信心十足,没日没夜地工作。几年过去了,成效却令我心酸———尽管付出了那么多,可业务就是很难发展。而从开发部跳出去的三位临时工,仅凭从开发部学到的一些经验和知识,两三年后都成了百万富翁。他们的资产,个个都超过了开发部的总和。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冥思苦想,深深感到是校企的现有体制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企不分的用人制度,使企业干部职工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经验证明,没有奖励、没有处罚的用人制度,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论资排辈、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使得工作上不是鞭打快牛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分配上都是僧侣分粥,一人一碗。这样的分配制度只能把勤人养成懒虫,不可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可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效率低下的工作制度注定是:一些很简单的事情,都要左请示右请示,左审批右审批。等请示完了,审批完了,早就时过境迁了。企业改制试点我们研究讨论了两年,至今未能迈出一步。如果在战场上,这将贻误多少战机!

  单一的产权,使企业经营没法按市场规律运作。校企是学校独资的,所有产权都属于学校。“赚钱多少与企业无关,亏损多少由学校买单”。

  校企缺少一种强烈的创新精神,缺少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业者。

  校企少市场观念,不知道市场在哪里,不知道哪些成果可以开发,应怎样开发;弄不清楚竞争对手的虚实,也不清楚自己的优劣。作决策、作计划、定指标等往往脱离市场、脱离实际。还有对创品牌毫无意识,对人才不重视,对资本积累不重视,单纯把上交多少作为衡量企业政绩的标准等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不断改革。学校党政领导对校企改革非常重视和支持,并提出了不少改革方案:一是对所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将企业逼向市场;二是对部分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然后在全校推行。学校通过总公司对各个企业持股,也让各企业职工、领导、科研人员持股,还允许社会其他人员投资持股等,以便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我个人认为,对没有多少资产,多年来利润很少甚至是亏损的企业,还可以进行承包、租赁、合并、破产等办法进行改革,只要是符合“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的,对学校有好处的,都可以大胆地改,大胆地试,不要有包袱,不要有顾虑。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