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29日

星期

   

临海农民尝试终身教育

本报记者 董碧水

  在农村,离开学校,往往就意味着学习的终结。然而,近日记者在浙江临海大田采访,发现这里通过创办现代农民读书社,尝试着寻求对农民的终身教育。

  大田是浙江临海的一个传统农业镇。去年1月,大田镇为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举办了一期草莓种植培训班,邀请浙江大学和当地农业部门的专家,讲授草莓种植、管理的知识。原来只通知了几位草莓种植户参加,没料到得到消息的村民自发地从各村赶来。只能容纳50多人的教室,最后挤进了100多人,还有许多人只好趴在窗外听课。

  村民的热情让大田镇领导看到了农民对现代农业知识的渴望。自此之后,镇里开始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实用农技知识培训班,村民们也一如既往,场场人头攒动。他们对掌握的知识活学活用,应用到了生产上。

  “培训班的方式虽然在局部收到了短期的效果,但没能起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功效。”大田镇党委书记陆善福认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教育滞后,又是农民素质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他们希望通过一种方式,在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解决农民缺知识、缺技术、缺信息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经过多次讨论和多方征求意见,镇里决定创办“现代农民读书社”。今年3月15日,临海大田现代农民读书社正式成立,镇政府投入近20万元,购置电脑、图书和聘请专家,并按照为当地农民提供“终身教育”的要求,建立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读书社建立后,按照学需结合,学用结合原则,设立了经济管理、农技知识、群众文体、政策法规、信息服务5个读书分社和10个村级教学点,开设经济管理、农技、电脑等培训班,根据不同对象、层次的实际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授课、现场咨询、图书查阅、网上浏览、编印刊物、推荐读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同时按照当地产业特点,在读书社学员中建立起席草蔺草、蔬菜瓜果、特种林木、禽畜、机械电子等协会,依托专业协会,建立科技示范园、新品种试验基地和实践基地,组织学员到基地、企业实践,把课堂学到的理论、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中。

  村民们在读书社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学到了市场经济知识和政策法规,还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由于读书社既有课堂教育,也有田间辅导,学习的方式、内容都可以由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因而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激发了村民的学习兴趣。据统计,读书社创办以来,已有6000多农民成为读书社成员,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受训农民3万多人次。通过读书社,有210位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38位获得农民技术员以上职称。岭里村有一片22亩的杨梅林,原每年700元都没人承包,去年承包价达到了6200元。下沙周村70多户农户因缺少技术,大多退包了村里的经济林,经过读书社里的培训学习,今年初又纷纷重新承包。

  记者在大田现代农民读书社看到该社的一份长期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镇80%的村民被吸纳成为读书社社员”。陆善福认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一个农业人向市场人的转变,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科技的进步,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通过对农民的终身教育实现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同时将农村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大田农民读书社只是新时期服务、教育农民的一个载体,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实际上是在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愿望的同时,实现对农民终身教育的目的。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