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30日

星期

   

与青年谈世界经济发展史(九)
撒切尔的“货币主义试验”

王东京 林赟 孙浩

  为控制通胀,撒切尔一举削减了十亿英镑的国债,将银行的准备金率,提高到百分之十,把最低贷款利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七。紧缩的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长几近谷底,失业更为严重。然而,当英国走过这个“拐点”,便柳暗花明,经济开始回升,撒切尔有惊无险,闯过了难关。

  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危机四伏:物价飞涨、生产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工党政府面对困境,虽是忧心如焚,但也无力回天。1979年,54岁的撒切尔临危授命,出任英国首相,她高举自由经济的旗帜,大刀阔斧地改革政府管制,并亲自主持了英国的“货币主义试验”。

  二战后的一个时期,英国奉行凯恩斯主义,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干预。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一方面,它为英国创造了短暂的繁荣,1951—1964年,英国经济一度出现过“两低一高”(失业率低,通胀率低,国民收入增长率较高);但另一方面,从长期看,凯恩斯主义也给英国带来了灾难。政府开支过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企业税收不堪重负,银根被迫一松再松。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是:生产停滞,失业反弹,物价飙升,通胀一发不可收拾。到70年代末,高通胀与高失业,像一头双面兽,各执一方,却不知何往,英国的未来,处在一片茫然之中。执政的工党,对此无计可施,不断遭到世人指责;而保守党面对这种局面,也不敢轻举妄动。此时,撒切尔站了出来,她大声疾呼:英国应回归亚当·斯密的传统,还经济以充分的自由,切实保障人们工作的权利,花钱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总之,要使政府成为经济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撒切尔新官上任,便是三把火。而第一把火,就是借用货币主义的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上任当年,为控制货币流通量,她手起刀落,一举削减了10亿英镑的国债,将银行的准备金率,提高到10%,把最低贷款利率,提高到17%。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时间使经济更加低迷、失业更为严重,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当时人们很不理解,1981年3月30日,英国364名经济学家,在《泰晤士报》联合发表公开信,对此政策加以抨击。但是,撒切尔并没有妥协,因为此一结果,本在她预料之中。她仍是信心百倍,一如既往地加以贯彻。年底,经济增长几近谷底,失业人数达250万,然而当经济走过这个“拐点”,便柳暗花明,生产渐渐复苏,物价开始回落。事实证明,她的做法,看似一招险棋,但最终是有惊无险,闯过了难关。

  随后,撒切尔就采用温和的、渐进的方式,来达到她的目标。1984年,她按最狭义的货币Mο来控制货币发行,这样不仅操作灵活,而且效果立竿见影。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立马使金融形势由阴转晴。1985年11月起,为促使经济繁荣,政策渐渐放松;调控重心,也从原来的货币供应转向了汇率。一方面,将英镑和坚挺的德国马克挂钩;另一方面,大量吃进外汇,通过降低利率、阻止外资涌入,以降低汇率。而低汇率与低利率,又拉动了投资;到80年代末,通货膨胀率降到4.9%,经济大步攀升,撒切尔的货币主义试验,至此大获全胜。

  撒切尔的第二把火,指向财政政策。英国是一个“福利国家”,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0%左右,“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就像一张温床,人们躺在上面吃补贴,不愿劳动、不思进取,而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债台高筑。为减轻财政负担,撒切尔决意压缩财政开支。于是,她一方面精简机构,为政府消肿;同时也调减工业补贴、削减福利支出,因此她被人戏称为“夺去牛奶的撒切尔夫人”,据说她的母校———牛津大学,也因不满她削减教育经费、减少教师工资,而拒绝授予她荣誉博士学位。

  税制改革,是撒切尔的第三把火。过去,为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英国的税率高,税负重,它抑制投资,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很多人才外流。她上台后,在财政方面,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使税制改革成为可能。她挥动“减”字大旗,风风火火地将税负减下来:在任期间,将个人所得税的基础税率,从33%减到25%,最高税率由82%减至40%,公司税由52%减至35%……此外,她也提高了一些间接税:增值税、高档消费品的附加税。此举,使国家的税收总额,减少不多;富人愿加大投资,穷人想拼命干活,英国的人才,不再因惧怕高额税负而移居他国。

  撒切尔有一个“杀手锏”,就是“私有化”。当时,许多国有企业,政府干预较多,缺乏活力、成本高、效率低,企业亏损严重,是国家的一大包袱。为此,政府决定,出售国有资产来增加财政收入,减轻负担;同时,广大民众购买企业股票,激活了投资需求,繁荣了市场。1979—1989年的10年间,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了私人,到1990年11月,撒切尔夫人辞职时,只有英铁路公司、煤炭公司、皇家邮政三个部门,没有实现私有化。

  改革劳资关系、削弱工会权力,是撒切尔的另一高招。在英国,工会的势力很大,劳动力市场几乎被垄断,不受市场调节。为提高工资,工人经常罢工,致使工资上涨、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扬,通货膨胀加剧,而实际工资变少,又引起新一轮的罢工浪潮,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本国生产成本高、利润低,资本就外流,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为此,本国经济,受害匪浅。历届政府想在这个循环中,找到一个突破口,却无能为力。但撒切尔却无所畏惧,制定了《就业法》、《工会法》,对工会的职权、罢工运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此外,她还动用财力,与工会进行较量。1984年,力量雄厚的煤炭工会开始罢工,政府以补贴的形式,与之抗衡,罢工持续了362天,以无条件复工,草草收场。工会力量,被大大地削弱;政府威严,得以维护;劳动力市场开始正常运行;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的现象,基本得到遏止。

  撒切尔的各项措施,像一支舰队,虽然阻力重重,但由于有她的领航,还是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到了1988年,英国经济一片大好: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增加、人均收入提高、财政出现盈余、出口增加,人均实际产量增长率超过美国、德国和法国,而英国的国际地位,也开始回升。用撒切尔的话说,这是“经济奇迹”,反对党人士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还存在很多弊端,但是,任何一位不持偏见者,都会为这种深刻的变化感到震惊。”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