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7日

星期

   

与青年谈世界经济发展史(十)
福利制度骑虎难下

王东京 林赟 孙浩

  1948年,英国基本实现“福利国家”,世界各国在建立本国的福利体系时,纷纷到英国去取经,以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对英国而言,庞大的福利体系就如鸡肋,弃之不能,食之太累,真是骑虎难下、苦不堪言。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的确让英国人曾经引以自豪过:幼儿茁壮成长,老年人颐养天年,但是,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过多过滥的社会福利,给经济却增加了太重的负荷。20世纪初,英国在世界上依然首屈一指,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可不过100年后,它的地位却江河日下,在欧洲,充其量只能算个二流国家。英国为何由盛及衰,说起来原因很多,但包罗万象的福利制度,恐怕难辞其咎。

  英国的福利制度,本是社会矛盾调和的产物。每一次社会变革,受害的往往是最底层的工人、农民,为缓和矛盾,福利制度应运而生。持续300多年的圈地运动,让农民无以立锥、家破人亡,对当局满怀仇恨,成了“麻烦制造者”,对此,英政府软硬结合,一只手用高压政策、严厉打击,另一只手安抚驯服。1601年,颁布《济贫法》(poor law),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世纪开始了工业革命,劳动生产率突飞猛进,却将许多工人抛向失业的苦海、推进贫困的深渊,人被逼急了,随时都可能揭竿而起,统治者的大厦摇摇欲坠。为平民怨,慈善家们主张网开一面、大力推行福利主义,政府的救济面更广了:儿童们免费体检和治病、穷学生享有免费的牛奶、工伤受赔偿、失业领救济,70岁以上的低收入者,只要在英国居住满12年,可拿养老金。

  二战期间,25万将士战死沙场,16万平民血溅英伦,1/3的住房被毁,举目四望,一片疮夷,大量的寡妇、孤儿、伤员、老人在街头流浪。1941年6月,丘吉尔政府成立了社会保险和福利委员会,任命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为主席,1942年12月,该委员会提出了《社会保险和有关福利问题报告书》(也称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指出,当前的福利制度门槛高、数额低、管理混乱,建议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福利支出、扩大保障范围,使人人能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困扰。

  报告所勾勒出的蓝图,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无限向往,英政府以此为模板,逐步完善,使福利体系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任何一个英国人,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记载了一些相关信息,符合条件时,就可拿到相应的保障金。婴儿哇哇落地时,就有一笔儿童福利金在等着他,他一直可以领到16岁(若16岁后仍在校读书,则可领到19岁);上学后,可拿教育津贴;残疾人,有残疾人补助;除几项特殊的医疗服务外,看病几乎不用掏钱;因公受伤,可拿工伤补助;年纪大了,有养老金,超过80岁的,还可拿高龄补助;失业也不要紧,一年内,每周有30英镑左右的失业津贴,一年后,若还没找到工作,可领取社会救济;另外,还有生育补助、住房补助、困难补助,伴随他们一生。

  1948年,英国基本实现“福利国家”,世界各国在建立本国的福利体系时,纷纷到英国去取经,以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对英国而言,庞大的福利体系就如鸡肋,弃之不能,食之太累,真是骑虎难下、苦不堪言。

  繁多的福利项目,是财政的一大负担。1949—1950年,福利支出达到103亿英镑,1992—1993年,该项支出达741亿英镑,不仅数额巨大,而且其增长速度快于GNP。六七十年代,物价上扬,生活必需品涨得比奢侈品还快,对领取救济的穷人来说,非常不利,福利支出也就水涨船高,财政赤字像滚雪球般地增大,政府只得通过发行大量债券来应急,不断地发新债还旧债,这又使国家负债累累。历届政府虽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国民一旦拥有某种权利,稍微的削减,就会怨声鼎沸,为了选票,他们不敢贸然行事,细枝末节的修改,收效甚微。相对于庞大的福利支出,政府就如一头“老牛”,拉拉破车还行,若要它拉上十吨八吨的,就气喘吁吁、力所不能及。

  害怕面临生存危机,不想挨饿的本能,使人们努力工作,但在英国,这种动力却不存在,社会福利,就像一张温床,一些人宁愿躺在上面吃补贴,也不愿劳动、不思进取。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报导:失业者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相对于有工作、最穷的邻居,他们的收入更高,而且不用交税。社会保障得多了,人更“懒”了,劳动者的架子变大了,工资不算高,他们就不干,致使生产成本上升,产品缺少竞争力,希思政府上台后,曾下定决心要杜绝此类现象,可工人们有了福利的靠山,罢工示威损失不大,很能“斗”,政府却耗费不起,屡战屡败,颜面丢尽。

  高福利,需要高税收的支持,但是税收过高,资本、人才都会呆不住。上个世纪,英国最叫座的电影明星凯恩,放弃了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移居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世人对此有种种猜测,他自己是这样说的:我热爱英国,但要等到税收政策改变后才会回去。高额的税负,就这样“赶走”了英国的人才:惊险小说家福赛思迁居爱尔兰,著名的写生画家萨瑟兰定居法国,足球明星基根改换西德国籍。企业日子也不好过,以1976年的加工业为例,本国的税后利润为8.5%,比西欧、北美低7个百分点。收入均等化政策,让英国人饿不死,也赚不了大钱,想赚大钱的,惟有另择国门。

  庞杂的福利制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英国,社会保障部含总部和六个专门机构:津贴管理局、保费缴纳管理局、儿童福利管理局、信息技术局、安置救济局、战争抚恤金管理局;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约有100万,每年的管理费用就高达16亿英镑。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时间一长,衙门习气、老爷作风就显露出来:态度傲慢、效率低下,公民对此忿忿不平,认为他们吃“冤枉”饭。

  从第一部《济贫法》起,英国的福利制度也有400多年历史,其中的是非功过、苦辣酸甜,恐怕只有英国人自己最明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倘若没有神助之力,英政府要将这种福利制度“硬撑”到底,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前面的路是吉是凶,一时还难以料定。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