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8日

星期

   

田勇的公益热线还能撑多久

实习生 黄新

  一个立志要无偿救助弱势群体的青年,一条私人开通的公益热线,经过一年的奋斗终于走到了尽头

 

  2000年10月12日,对于26岁的青年田勇来说,是人生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天开始,他正式通过媒体对外公布了自己的私人电话号码,并宣称,如果有人需要帮助可以拨打该电话,他本人愿意提供无偿援助。如今,时隔一年,“田勇公益热线”的招牌仍然举着,但田勇本人的生活却陷入了困境。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公益热线,但其中大多数是由热心人士利用工作闲暇开展的工作,而且有些是残疾人在从事这项工作。而田勇是个完全健康的人,在开通热线之前还曾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自从热线开通后,田勇就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半地下室就是他最初的卧室兼工作室,不久前,当地居委会为支持他的工作,给了他一间约6平方米的平房,从此他才有了一个正式的热线工作站。田勇仍然和父母住在阴暗的半地下室内,墙上张贴着周总理的工作照片。他说,当初开办热线主要是因为受到周总理的精神感染,只想着要帮助别人。而现在,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幼稚,但并不后悔。4月份那会儿,在接受北京一家媒体的采访时,他突然哭了,几个月的经历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自己的力量太有限,而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又太多。”

  和别的热线不同的是,田勇没有自己的“专业”服务方向,几乎是有求必应。有人找他聊天,他就一直陪着。别看这是小工作,但他却靠这条热线救了两条人命。一位江苏姑娘进京打工,钱财被骗,男友又离她而去,在绝望的时候找到田勇,聊了3个小时后,她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但最棘手的问题还是那些蒙冤的和身患绝症的人,这类问题他自己无法解决,只能通过媒体呼吁,号召社会捐款。在笔者采访的过程中,就遇到一位患血管瘤,左腿瘫痪的姑娘向他求救。几天来,他到处找专家,求媒体,所有的费用全由自己承担。

  这一年来,田勇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不少人主动愿意作他的志愿者,已经登记的就有好几百人。而媒体也热衷于报道他的工作进展,就这样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座“桥”。他说:“我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但我可以找到有能力的人。”

  热线刚开通时,田勇还有十多万元积蓄,但一年下来,全花光了,上个月,借了父母5000元钱,也没了。问父母借钱是痛苦的,按理他这个年纪正是孝敬父母的时候。这一年来,他常给报纸写些新闻稿,挣点稿酬。举办公益活动,如回收废电池,植树他都要自己承担活动经费,由于热线繁忙,他的电话费也急剧上升。

  现在有3个志愿者是他的“常住人口”,吃住都由田勇承担,“我们都是在为公益做事,应该同甘共苦。”早饭他们一般不吃,中午,会有一位他曾经帮助过的开快餐店的老太太给他们送来3份免费的盒饭,到了晚上就只能吃父母的了。

  经过媒体的不断报道,田勇已经成了一个品牌,“田勇热线”四字早被人抢注。以前,他一直不想进入商业领域,曾有一家香港公司要买断他的热线,有着“乌托邦”想法的他回绝了。而现在,他开始考虑要和公司合作,共同经营热线工作。

  他说,他还想成立一家个人基金会,由于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他的“公益热线”一直不敢接受捐款。我国在1988年制定的《基金会管理办法》早已跟不上时代,民政部门说,目前正在考虑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在此之前,不办理基金会登记手续,所以他只能等待。田勇说,他还想竞选人大代表,呼吁加强公益事业的立法工作,“其实,那些弱势群体是应该由国家建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为他们服务的,但事实上,国家在这方面的保障措施太少了。”

  很多人问他:“你哪来的动力去做这些事?”他总是回答说:“看到那些求助者的惨景,你能无动于衷吗?”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