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8日

星期

   

在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上,万余人倾听李政道教授学术报告。
他指出――

科学成就出于青年

本报记者 邓琮琮

  ■本报北京10月7日电

  今天上午,1万余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倾听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的学术报告《物理的挑战》,由国家经贸委等16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就此拉开了序幕。朱基总理致信李政道说,这次大会“盛况空前,必将推动中国科学技术之发展,谨表祝贺,预祝成功”。

  160多位省部级领导、2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政府部门、科技、经济、教育、企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机关干部,1000多位大中小学学生,参加了报告会和论坛。

  很多人都知道李政道教授是因发现宇称不守恒现象,与杨振宁在1956年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却很少有人能说清什么是“宇称不守恒”及它对人类认识宇宙有什么关系,对绝大多数公众而言,这门学问实在太高深了。

  而李政道要面对的难题,是要让这一场专业学术报告,同时适合众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的听众,这真称得上是一次诺贝尔奖级别的科普。据说,李政道教授为此精心准备了好几个月。

  20世纪物理学上两个重大成就是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普朗克),李政道说:如果没有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就不会有后来原子结构、分子物理、核能、激光、半导体、超导体、超计算机等一切科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这类划时代的基础科学成果,需要培养青年人才。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5岁,波尔提出量子论时27岁,海森伯格提出量子力学时24岁,费米提出量子统计学时25岁,汤川秀树提出介子理论建立核力基础理论时28岁,费曼完成电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时29岁,他和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时一个29岁一个33岁……

  李政道由此指出:科学成就出于青年。一代新人才,一片新科技。培养人不能只依靠课堂教育和高科技教育工具,高科技工具可以很快传达信息,但信息并不等同于理解。他回忆自己40年代做研究生时,费米问他,太阳的中心温度有多高,他回答1000万度。“为什么是1000万度呢?”费米问他。“是材料中读来的。”费米告诉他,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能轻易接收别人作出的结论,对一切物理方面的问题,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并能找到答案。费米后来帮他作了一把巨大的计算尺。李政道用这把尺子最终算出了太阳中心的温度。

  李政道说,培养人才需要认清方向,制造环境,抓紧时间和机遇,需要上一代科学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他记得费米带学生时,每天都要拿出半天时间来和学生聊天,聊任何问题,雷打不动,这种传统,他一直继承到现在。李政道认为,正是这样的良师和一段密切的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培养出了能创新的科学人才。

  终于讲到最难懂的问题了———对称与不对称。他从商代玉器的缺口讲到古代天文测量仪;从苏州窗格、西班牙阿尔汉布拉宫的17种格式讲到对称;用人的左右手比喻,为什么这一除左右外最高的对称性,会等于最多的不对称可能……剥茧抽丝,一步步将听众引导向“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否定,是由于发现基本粒子在其弱作用中,有左右不对称的变化”这一结论。如此艰涩、深奥的理论物理命题,在李政道教授的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中,竟变得浅显易懂了许多。两个小时的报告,一万多人的会场竟很少有人走动、交谈,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丝毫不感觉枯燥。

  结束报告前,李政道教授提出了21世纪物理学领域面对的4大难题:为什么一些物理现象在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单独存在而且看不见,为什么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为什么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的15次方。

  这一挑战无疑将降任于新一代的才俊们。

  1万多观众用他们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位为人类科学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大师的敬意。他的高超的科普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