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0日

星期

   

知己知彼
和主人公倾心交谈

王涤

  不久前,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系列电视专题片,片名叫《全家福》。该片共8集,每集表现一个家庭。这些家庭都是今天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家,他们在各自生活中经历的那些苦恼与艰辛、幸福与欢乐,大都是我们所熟悉甚至有过亲身体验的,所以片子看下来让人感觉朴素、亲切。

  同我们所能看到的许多电视专题片的表现手段一样,《全家福》中既有对主人公的采访,也有对他们日常生活与工作情景的记录。但与许多专题片不同的是,《全家福》的采访效果显得更真挚、更自然、更生动。看这部专题片的采访时,丝毫感觉不到电视屏幕和摄像机的存在。画面中的主人公似乎不是在回答记者的提问,而是在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倾心交谈。对观众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对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来说,它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才能使采访更真挚、更生动、更自然?

  大家都知道,电视专题片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不是演员,如何让他们在摄像机前松弛、自然地谈话,是专题片的导演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一部专题片的导演与主人公,是在这部片子开始操作时才认识的。初次相识,导演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让主人公信任自己,并与之倾心交谈,这对于专题片的导演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采访过程中,主人公往往是被动的,他们要根据导演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于是,提出什么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发展问题、如何使采访产生交流与碰撞等等,就成为对专题片导演思想水平、判断能力、启发和诱导能力的一种检验。在电视屏幕上,观众看到和听到的是片中主人公的容貌、姿态和言谈,但观众看不到的是坐在主人公对面、控制并引导他们的导演。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专题片中主人公与导演的关系,很像故事片中演员与导演的关系。在故事片中,演员表现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在电视专题片中,主人公表现得是否真挚、是否生动、是否自然,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

  除了导演对主人公的把握与引导外,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略,就是电视专题片是视听结合的艺术。许多专题片的导演认为:在采访画面中,观众主要是在听画面中的人说话,于是景别、角度、构图、色彩、光线、环境、主人公身边可能出现的物件等视觉因素,就统统被忽略了。这无疑是一种草率和错误的见解。任何一个电视观众都会说自己是在看电视,而不是在听电视,这也是栏目化的纪录片与“独立”意义上的纪录片在创作上的不同点之一。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每期节目的个性特点。一个栏目的总体特征和相对统一的表现方法并不意味着节目内容的千篇一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节目的丰富性来自创作者对生活本身丰富性的敏锐观察。有些栏目的创作者在遇到收视率下降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改变栏目的总体风格和表现方法,但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节目的内容就会发现,问题往往在于创作者对生活内容缺乏富于个性的新的发现。因此,在栏目化纪录片的创作中,把握栏目的总体风格与表现方法,在每期节目中充分挖掘富于个性的生动内容是同样不可忽略的两个方面。

  在世界范围内,纪录片的栏目化越来越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主流,今天的纪录片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个现实,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去适应、去开拓栏目化纪录片的创作,使纪录片创作的道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