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4日

星期

   

学界视窗
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
――“文明之间的对话”国际研讨会侧记

田心

  麦当劳、可口可乐、好莱坞、互联网、世贸组织、联合国维和部队、世界杯足球赛……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正在发生着全球化过程。

 

  日前,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日本阆中西部研究院、东亚公论形成研究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协办的“文明之间的对话———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性与公共性”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日本关西大学、神户大学、东京大学、韩国汉城大学、韩国诚信女子大学,以及来自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50余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在历时4天的研讨会上,海内外学者就“全球化”、“全球化的文化、法律和伦理”、“民族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磨擦”等问题展开研讨。这里笔者仅就从会议上获得的论文中几个有意思的观点作一概述。

  什么是全球化

  虽然全球化的命名不过是十多年前的事,但它却负载了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对文明的思考和探索。正如中国学者余晓敏所说的那样:全球化犹如“斯芬克斯之谜”一般扑朔迷离,而全球化进程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难民移民潮、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问题的突生和蔓延,又鞭策人们加速认识并尽快找到顺应它的可行之路。

  学者们对全球化概念的基本共识是:(1)全球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历史范畴;(2)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互动、交流、合作的过程与趋势;(3)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多维度复合型概念。余晓敏认为,全球化趋势虽然不限于经济领域,但目前为止它主要是一个经济范畴。对于全球化的特征,中国学者刘东晓在《关于全球化的社会学研究》中强调:全球化不等于同一化、和谐化,全球化使得社会秩序越来越多地以全球秩序为参照系,其后果将导致精英与大众的进一步分化:精英阶层强调个人自由和经济增长,大众阶层则强调财富和权力方面的不均,从而使冲突机会增加。但全球化可能同时等于地方化。如同国际体育比赛的双重煽情作用,它一方面是表达全球化意识的一种仪式,另一方面它又戏剧化地强化了民族主义意识。

  全球化对文化的冲击

  中国学者王逢振在《全球化·市民社会·民族主义》中认为资本必然渗透并充斥着文化生产的空间。随着跨国资本的发展,文化也将进入跨国化的过程,形成所谓的全球文化,它将使各种文化更加接近,通过传媒互相交流乃至融合,改变各种文化原有的特点。

  王指出:这表明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转变,一种时代的断裂,或者说是一种后现代的特征。当文化和社会伴随着跨国资本的扩展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时,跨国公司的经营者们利用资本渗透到最偏远的地区,传播一种影响个人主体构成的消费意识形态,将每个人都纳入他们的消费世界;他们的目标是逐步打破人们原有的主体性,在世界范围内将人改造成消费的主体。一旦人们变成消费的主体,就会无意识地进入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范畴,失去原有的文化身份。

  王强调,随着跨国资本进入我国,它的意识形态对我们的文化也带来冲击。随着电脑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随着电脑的进一步智能化,我们的文化也将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资本的内在作用支配。

  全球化中的文化乡愁

  “中国文化曾经是一幅封存既久的老式的中国水墨画:只见茅屋秋风、长辫马褂,以及四世同堂、合家围坐于门前老槐的树荫下悠闲纳凉的景象;而不见高楼电车、声光电子,以及西装革履、握见吻别的摩登风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万俊人如是说。

  万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中指出,因此疏远传统文化似乎成了近代许多中国人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而在潮流中浸润既久,又让人偶生出漂泊流离、无家可归的伤感。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化乡愁的表现之一。时至今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离家出走,有可能踏上一条不归路,再也没有机会亲近我们的文化家园时,我们就禁不住担忧起全球化后的未来命运,遥望身后渐渐远去、变得越来越模糊的家园风景,几许牵挂,几许失落……

  万分析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现代人都感受到了全球化中的文化乡愁。而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更有着别样的经历。在敞开国门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所经历和感受的,多半是被挤压被歧视的屈辱。直到20世纪最后20年,这种反常状态才真正改观。中国人开始学会以自主而开放的姿态与外国人打交道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智慧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一切似乎来得有些迟了;对中国文化而言,这一切似乎又来得有些突然和急速。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突然面对巨大的文明落差而又急于追赶先进文明,融入巨大的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时,她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也许不是技术和物质方面的,更主要更艰难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

  万强调,文化首先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因此当我们仍然在一种国际政治多极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情形下,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就不可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